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天安二年(公元467年)八月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二年(公元469年)六月被立为皇太子。拓跋宏的母亲李夫人在他被立为太子时被赐死。拓跋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拓跋宏刚长到5岁,父亲献文帝拔跋弘便把皇位让给了他,是为孝文帝。

拓跋宏继位后,由陆香发等诸大臣辅政,父亲作为太上皇亦过问军国大事。5年后,献文帝被冯太后毒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冯太后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她的祖父冯弘和伯父冯跋是北燕王国的国君。父亲冯朗投降北魏,做秦、雍二州的刺史,后来被杀。冯太后生于长安,父亲被杀后便投奔姑母。她的姑母是魏太武帝的妃子。故冯太后能在宫中接受教育,知书达理。14岁时,文成帝即位,她被选为妃子,后来成为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她就成了皇太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死后,丞相乙浑乘机专权,任意杀害异己,决断国事。这时献文帝还只有12岁,冯太后24岁,她果断杀死了丞相乙浑,掌握了国家大权,临朝称制。一年后拓跋宏出生,她将拓跋宏收入自己宫中,亲加抚养,把政权交给献文帝。献文帝死后,拓跋宏幼年继位,冯太后便再次临朝称制。

冯太后自己粗通文墨,十分注意对拓跋宏的培养教育,专门给他安排了汉族士人做师傅,学习儒家经典。拓跋宏聪明勤奋,喜好读书,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拓跋宏秉性孝谨,因3岁时母亲便被赐死,他始终不知生母是谁。他从小跟着冯太后,便将冯太后看做亲生母亲一样。冯太后开始并不喜欢拓跋宏,因为他早熟、机灵,太后担心他长大了对自己不利,曾在严寒时候,把他关在一间空屋子里面,只让他穿着单衣,并且三天没给他饭吃,打算将他废掉。幸而大臣上疏力争,方才把他放出。后来又有一个太监向冯太后讲拓跋宏的坏话,冯太后大为生气,用杖把拓跋宏打了一顿,拓跋宏无故受杖,却毫无怨恨,也没有加以申辩。自父亲献文帝死后,拓跋宏越发孝顺冯太后,无论大小事情,都要报知冯太后。冯太后逐渐开始指导年少的拓跋宏处理国家大事。

北魏建国后,对文武百官一直不设俸禄。在战争时期,将士以掳掠为生;统一中原后,官吏便靠贪污盘剥百姓过日子。北魏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了贪污给政府造成的危机。远在太武帝时,便开始了对贪污的惩罚,之后北魏各代帝王也都分别下令严禁贪污,但因始终没有解决官吏的俸禄问题,所以贪污现象屡禁不止,并且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人民不断的反抗。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在冯太后的辅助下,拓跋宏正式下令实行俸禄制,规定犯赃绢一匹以上的处死刑,“枉法”者一律处死。自太和八年六月正式“班禄”,到这一年的九月,刺史以下的官吏因犯赃被发觉的40多人,都处了死罪。其中有一人叫李洪的,是拓跋宏的舅公,任秦、益二州刺史,既是显宦,又是贵戚,地方官员不敢给他定罪。拓跋宏便令将他从任所押到平城,召集了众大臣,自己亲自审问,然后赐死,以显示自己“班禄”及禁绝贪污行为的决心。一时间,受禄的官吏人人自警,北魏的吏治也出现了比较清明的气象。

自西晋末年以来,北方连年混战,田园荒芜,人口锐减。豪强地主趁机兼并土地,农民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往往荫附于豪强之家,或逃亡流徙,使北魏政权直接控制的耕地和人口减少,大量荒地无人耕种,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保证国家的财政来源,冯太后、拓跋宏不顾豪强大族守旧势力的反对,决心限制豪强势力,同他们争夺耕地和农民。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大臣李安世向拓跋宏上书,提出均田建议。拓跋宏马上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全国实行均田。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以得到政府授予的土地,露田男子每人40亩,妇人20亩,到了年老不能劳动或死后,再把土地还给政府。男子每人还可有桑田20亩,用为种植桑、榆、枣树,不种桑的地方,则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桑、麻田均可世代相传,不用交还。奴婢和一般百姓同样受田,耕牛也可受田,每头牛受露田30亩,每户限4头牛。又规定了新的租调制度,一夫一妇每年帛一匹、粟二石,这个数量比原来要少。这样有利于吸引原来的荫户和流浪者,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由于耕者有其田,对生产的发展和政府收入的增加大为有利。

拓跋宏从小熟读儒学经典,仰慕汉族文明。在位期间,兴礼乐,正风俗,分遣牧守祭祀尧、舜、周公,又谥孔子世圣尼父,另在中书省悬设孔子画像,亲自拜祭。又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尊司徒尉元为三老,尚书游明根为五更,仿效汉族三代成制。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病亡,拓跋宏完全按照儒家经典的规定,守孝服丧,开始几天不进饮食,后来众大臣上谏苦劝,勉强吃一点,但也只吃很少一点白粥。鲜卑贵族劝他照祖宗的老规矩办丧事,不要过哀。拓跋宏却以为祖宗们南征北战,重视武略,不重文教,现在情况不同了。言下之意,不愿墨守祖宗成规,而希望在“文治”上下工夫。

北魏虽定都平城,但中原的富庶一开始便吸引着这个新兴的塞上政权。北魏道武帝、明元帝都曾经有过把都城南迁的打算。但那时夏与柔然还时时威胁着北魏,迁都中原的条件尚不成熟。北方统一后,迁都洛阳已成为当时形势的要求了。

拓跋宏知道,迁都是一件大事,必然遇到贵族、大臣们的反对。于是,他把文武大臣召集起来,假称要调兵遣将,大举进攻南齐。这时,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大臣信以为真,纷纷表示反对。拓跋宏勃然大怒,声色俱厉地说:“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你们想出来挡驾吗?”拓跋澄也不甘示弱地说:“社稷虽然是归你所有,我们作为社稷之臣,对国家的危难,也不能知而不言呀!”退朝之后,拓跋宏又把任城王召来,对他说:“刚才所谈的事,实在难办得很。我们的国家虽然起自北方,建都平城。但平城是用武之地,不是搞文治的地方。我这次名义上是进攻南齐,实际上是想借机迁都中原。你以为如何呢?”拓跋澄这才领会意图,表示支持迁都。他认为东周和东汉正是在洛阳兴盛起来的,魏假若得不到中原汉族地主的支持,单凭武力难以维持统治。拓跋宏又问:“北方人因循守旧,不想变革,怎么办?”拓跋澄坚决地说:“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你就下决心吧,他们又能怎样呢?”拓跋宏听了非常高兴地说:“任城,你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拓跋宏不顾众大臣的反对,率领30万大军南下,九日便到了洛阳。接着,拓跋宏令大臣李冲、穆亮等人营建洛阳,派拓跋澄回平城,向留守平城的贵族传达迁都的决定。次年,拓跋宏又颁发诏书,把迁都的事通知全国。由于平城贵族留恋故土,不想南迁,拓跋宏又亲自回到平城,召集文武百官,晓以利害。不久,就正式迁都洛阳。

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为了把改革继续下去,决心改变鲜卑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用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下令,禁止鲜卑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年又下令禁止鲜卑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话,再下一年,拓跋宏把鲜卑族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他在改姓诏书中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子孙,在五行中属于土,土又是“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将拓跋氏改为元氏。随后,将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五穆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其他的鲜卑复姓也都一一做了改变,鲜卑族118个姓全部改为汉姓。同时,拓跋宏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洛阳人,死了也不准运往塞北。

拓跋宏从小就接触汉族文化,羡慕汉族文化,为人聪明,又能刻苦学习,因而他的汉文化素养很高。他对古诗很有研究,文章也写得很好。据说他可以一边骑马一边写诗作文,写成后可以一字不用改。他一生写了上百篇文章。亲政以后,他还经常和大臣们和歌作诗,并且亲自给别人改诗。有一次,他见到路旁有十几棵树,诗兴大发,立即写诗一首。然后,又让弟弟彭城王拓跋勰在离他十几步远的地方,一边向他走,一边作诗,拓跋勰果真写作出了一首诗,他非常高兴。

拓跋宏不仅自己喜爱汉族文化,还经常督导鲜卑贵族学习汉族文化。他为此还专门设置了皇子学,让王公贵族的子弟入学,学习儒家经典。在他的倡导下,鲜卑人在又化上进步很快。有一次,拓跋宏对鲜卑大臣陆说:“过去我们总说鲜卑人性格粗鲁,哪里读得了书呢?这句话看来是不对的。现在很多鲜卑人都能读书识字了,关键在于学不学。”由于拓跋宏积极兴办学校,征集天下书籍,进行研究和整理,使北方的文化开始出现了复兴的气象。

在拓跋宏统治时期,佛教有很大的发展。仅洛阳就有100多所寺院,和尚尼姑2000多人。整个北魏,寺院达6000多所,僧尼有7万余人。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建造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敦煌、云冈石窟建立较早,龙门石窟是在太和十八年开始建造的,以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相继营造长达400多年。龙门石窟的窟顶及四壁都雕饰得十分精丽,佛像也塑造得非常优美。其中,宾阳中洞(也称宾阳洞)是元宏迁都洛阳后建造的石窟之一。洞前壁左右原有两幅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粗犷刚劲,局面宏大,是北魏风格的代表作。

在拓跋宏的重视和倡导下,北魏的书法达到极高水平,刻在墓碑上的字体,刚劲有力,气势雄厚,别具风格,后人称为“魏碑”体,直到现在还深受书法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

拓跋宏在一次南伐时曾写了这样的诗句:“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意思是中国的广大地区都归我管辖了,只有江南一小块还没能由我统治。拓跋宏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自亲政以后,几乎年年兴师南伐。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南齐又有内乱,拓跋宏认为有隙可乘,大发冀、定、瀛、相、济五州丁壮,得20万人,由他亲自督领,自洛阳出发,号称百万,连下新野、南阳、彭城。齐主萧鸾忧惧成疾,于太和二十二年七月病殁。这时魏军气势正盛,本该乘机南攻。但偏偏北魏自己也出了问题,北方的游牧民族高车族因不愿配合魏军远征南方,举兵反叛,北魏数次派兵平剿都没有成功,拓跋宏不免心焦,所以在这年九月听到萧鸾病殂的消息后,便以“礼不伐丧”为理由,下令撤兵。

拓跋宏因操劳过度,在撤军途中病倒。到了十月,才从悬瓠出发,北伐高车。走到邺城,正是十一月。这时江阳王元继已解决了高车的叛乱,拓跋宏便在邺城过冬休息。第二年正月才回到洛阳。这时,南齐太尉陈显达、平北将军崔慧景率兵四万攻魏,企图收复被北魏占据的雍州诸郡,魏将英迎战,屡为所败。三月,拓跋宏再次亲自率兵南征,驻于马圈(今河南省邓县东北),并命令广阳王拓跋嘉从小路绕至敌后,前后夹击,齐军两面受敌,大败而逃。

这次南征拓跋宏虽然取得胜利,但跋涉奔波,不免又有一番劳顿,于是再次病倒。病情迅速加重,赶紧北归,走到谷塘原,拓跋宏自己知已难望痊愈,便对鼓城王拓跋勰说:“我的病更加恶化,肯定是不行了。天下尚未统一,太子幼弱,一切都依靠你了,希望你能全力辅佐太子!”随即又命拓跋勰起草诏书,以侍中、北海王详为司空,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嘉奖为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让他们与太尉咸阳王禧,尚书右仆射任城王澄等共同辅政。四月,拓跋宏便死于谷塘原,年仅33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第一时间更新《中国皇帝全传》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