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字佛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少时聪明能干,豁达大度。泰常七年(公元422年),15岁的拓跋焘被封为太平王,立为皇太子,又被授予相国加大将军官衔,管理政事。不久,拓跋嗣患病,便让他统摄朝政。第二年,拓跋嗣病亡,拓跋焘即皇帝位。

拓跋焘即位当年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柔然首领大檀率骑兵六万,侵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杀人掠地。年仅17岁的拓跋焘闻讯后亲自带兵,日夜兼程,只三天两夜即赶至云中。队伍未及休整,大檀的大股骑兵就扑过来,将拓跋焘的兵马团团困住,情势十分危急,北魏士卒已恐慌起来。拓跋焘在马背上镇定自若,分划布置。士兵见自己的年轻统帅临危不惧,情绪也很快安定。在拓跋焘的指挥下,射杀了柔然的前锋部帅,大檀见形势不利,只得率军撤退。第二年,拓跋焘又亲自发兵五路,征讨柔然。为了取得速战速决、出敌不意的效果,他果断下令将军中辎重全部留下,只带15天的干粮,轻骑前进,穿过沙漠出击柔然,大檀闻讯后惊慌失措,率众向北逃窜。

拓跋焘主动出击柔然,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神鹿加二年(公元429年)。当时朝廷内外重臣都不同意这次军事行动。张渊、徐辩等以天象不利为理由,预言出征柔然必败。支持北伐的汉族大臣崔浩也用天文占卜,逐条反驳张、徐。这时正巧刘宋也准备进犯北魏,拓跋焘当机立断,对大臣们说:“刘宋自顾不暇,北犯构不成大的威胁。即便能来,我们若不先将柔然消灭,也会腹背受敌。”下令发兵征伐柔然。这次出击使柔然大檀措手不及,仓促烧毁帐舍,带着部众向西狂奔。拓跋焘指挥部队,东西5000里,南北3000里,纵横分兵搜讨其残部。被北魏前后降服的柔然部众有30多万家,掳获的马牛羊达几百万头。敕勒部(高车部)也有几十万人向北魏投降。这些降附的部落都被拓跋焘迁到漠南几千里的边境上,在北魏的军事监督下,从事农耕和畜牧。他们每年向北魏交纳大量贡税,致使北魏毡毛皮货堆积如山,马牛羊的价格也大大跌落。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战争在打退柔然之后,达到了一个高潮。

神鹿加五年(公元432年),拓跋焘又率军亲征割据辽东、辽西的北燕,瓦解了由北燕控制的大郡,将其3万余户迁到幽州(今北京附近)。太延二年(公元436年),拓跋焘再次出兵北燕,北燕王冯弘逃奔高丽,旋即被杀,北燕灭亡,北魏取得了整个辽河流域。这时,整个黄河流域仅剩了一个割据河西的北凉政权与北魏相持。沮渠蒙逊在位时北凉的势力还较强,拓跋焘也与其维持着表面的交好。蒙逊死后,儿子牧犍继位,昏庸无能,国政渐荒,拓跋焘见时机已到,便在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罗织了牧犍12条罪状,亲自率军讨伐。牧犍自知难以抵挡,便与大臣一起,自缚其手,向拓跋焘请罪。拓跋焘一面给他松绑,以礼相侍,一面统军入城,收抚户口20余万,派乐平王丕及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守凉州,命牧犍带领宗族及凉州吏民3万户,迁徙到京都平城,北凉遂亡,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随着北魏入主中原,统一北方,拓跋焘明确意识到:只有通过兴办学校、开馆授经,提高鲜卑族官员的汉化水平,才能接受中原汉族封建统治思想和理论。因而在他继位不久,北魏政权尚在南征北讨,于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在京师城东办起了太学,并在学内祭祀儒学祖师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拓跋焘又下诏说:北魏长期以来多忙于武事而未及文教,不利于整顿乡风民俗和制定行动的规范准则。从现在起,自王公大臣到卿大夫,王公贵族的子孙都要进太学接受教育,学习经史。对于皇位继承人的汉化教育,拓跋焘更为重视。他亲自选派精通经史的儒学大师高允作为太子拓跋晃的师傅。在高允的教授下,太子晃对儒学经史有了很深的造诣,并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又聘请名儒李灵教授皇孙拓跋濬。

北魏统一北方后,出任地方官吏的,大多是拓跋贵族。他们没有什么法律观念,任意贪污勒索。拓跋焘把修订律法、整顿吏治看作是汉化的标志和确立统治秩序的关键。早在神鹿加四年(公元431年),他就下诏让司徒崔浩改定律令;20年后,又命令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拓跋焘对他们说:制定刑罚,宽、严、疏、密一定要适中,对不利于百姓的地方要加以删改。游雅等根据这一原则,修订了391条律令。

拓跋焘多次下诏,告诫地方官吏要设法减轻人民负担,严于律己正身,不得玩忽职守。自己也首先带头节俭,平时的吃穿用度,仅仅是充足而已,不讲华丽排场。当时,众大臣曾请求加固京城和修缮皇宫,并且还从《易经》中引证说:“天公设险,以守其国(天公贵族设置险峻的城堡,用来守卫他们的国家)。”又用汉代萧何的话作为证明说:“天子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重威(天子把四海作为他的国家,假若皇宫住室不壮丽的话,就不能显示他的威严)。”拓跋焘回答说:“古人也有一句话叫做‘只在恩德,不在险要(国家安全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城墙的险峻坚固)’。夏的城墙倒是用蒸过的土修建的,坚硬得像石头一般,可我一样将他消灭了。国家的安危,难道在于城墙吗?现在天下尚未完全统一,正是需要民力的时候,大兴土木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拓跋焘平时赏赐的,也全都是真正为国尽忠尽力、舍生忘死之人,至于亲戚宠臣,从不曾赐给多余的物品。

拓跋焘又针对官员中徇私枉法、官官相护等恶劣的作风,在太延三年(公元437年)下诏宣布:全国的吏民都可以检举、告发不依法办事的官吏。又在各州郡设刺史,以监督、考察地方官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拓跋焘决定让16岁的太子晃做他的副手,总揽国家大事。又下诏让年事已高的功臣元勋享受优厚的待遇退休养老,提拔贤俊的年轻人充实百官队伍。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措施,使比较保守的老一代鲜卑旧臣下来,补充上了受过汉文化教育的青年贵族,对于北魏的政权建设及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拓跋焘晚年,用太子拓跋晃为副手,总摄国政。拓跋晃聪明干练、为政精察,将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但拓跋晃与拓跋焘宠信的一个宦官宗爱一直不和,宗爱见拓跋晃日益得到拓跋焘的信任,害怕以后拓跋晃登上帝位后对自己不利,便常常在拓跋焘面前诬告太子为了早日登基,密谋杀父。拓跋焘虽然信任太子,但这种性命攸关之事岂肯马虎,一怒之下,便将拓跋晃手下的十几个帮助处理政务的大臣全部处斩。害得拓跋晃受惊过度,日夕恐惶,卧病不起,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六月竟然病殁了。

拓跋晃死后不久,拓跋焘查知并无反叛之事,知道太子无罪,很为他的早逝悲伤,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又封晃的儿子濬为高阳王,对他格外钟爱。宗爱见拓跋焘对错怪太子非常后悔,害怕他归罪自己,便暗自设计,趁拓跋焘酒醉独卧永安宫之时,将其勒杀。拓跋焘死后葬于云中金陵,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第一时间更新《中国皇帝全传》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花之链

凑佳苗

睡在豌豆上

凑佳苗

狂骨之梦

京极夏彦

放学后再推理

东川笃哉

归德侯府

杀猪刀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