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的到来

自然的真正时刻迟早都要到来,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人终有一死,可有死亡就会有新生。经过世代繁衍,人类的种族得以延续,人类的秩序也得以流传。

如果你通过我所讲的这些征兆预料到这个时刻就要到来的时候,你就得改变你一贯的口吻了。他仍然是你的学生,但他已经长大成人了。你应该把他当作你的朋友,不能再用对待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了。

自爱是他产生的第一个自然的欲念,这种欲念会驱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管教,他的习惯也会要求他这样做。

如果你对他的欲念妄加干涉,并且把他的新需要当作罪恶加以扼杀,我敢保证,他以后就再也不会对你言听计从了。你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始终站在大自然这一边,而不是它的对立面。

当具体到应该如何行动的时候,很多人就犯难了。我觉得无非这两种选择:要么放纵他的欲望,要么遏制他的欲望。不过,这两种选择都有有害的一面,所以你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再做出决定。

当然也存在避开选择的办法,那就是赶紧让他结婚。这个办法听起来很合理,而且也符合自然的规律,但它不见得是效果最好的或者最让人满意的方法。我承认,年轻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得结婚,但我不赞同他们在身体和心智还没发育完全之前就结婚。

因为大自然没有明确界定结婚的年龄,所以我可以假设在我的教育下,爱弥儿到了现在还保持着童年的单纯和天真,但我很清楚,这样的日子持续不了多久了。

他身边的诱惑越来越多,我知道,不管我怎么努力都已经无法改变他要逃离我的管束的事实了。除了告诉他要时刻警惕身边潜伏的危险,并且保护他不受那些无意识所犯下的错误的伤害之外,我不能再做更多了,因为他已经有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

之前,我是用保持他的无知状态来教育他的,而现在到了用他的智慧来管束他的时候了。你要始终记得,对成年人的教育方法和对儿童的教育方法是截然相反的。

现在,你要把那些他渴望知道却一直不知道的神秘的事情告诉他了。既然他迟早要知道,那就由你告诉他吧,这要比他从别人口中得知或者自行得知要好得多。

有些读者,包括和我持同样观点的读者或许会这样想:既然这样的话,找个时间把这些事情集中讲给他听不就行了吗?事情哪有你们说的那样简单!这个办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更何况,如果谈话的时机不对,说了也是无用,甚至会适得其反。

就像播种之前一定要先把土壤整理好一样,在对他进行道德教育之前也要有一个长期准备的过程,否则的话,道德的种子很难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之处,如果对他们进行千篇一律的说教,根本就起不到丝毫效果。每个人的性情、思想、禀性、年龄、职业等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因材施教。

且不说同一番话说给不同的人听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算同一番话在不同的时刻说给同一个人听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因为人的情感是很不稳定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火热的情感驱散所有的理智,完全侵占了你的头脑的时候,你会有心思听那些虽富有智慧但啰唆的教训吗?不要以为他到了拥有理性的年龄就会耐性听你的说教,所以在开始你的长篇大论之前,你最好先保证他肯坐下来听你说完。

读书、懒惰、孤独、静止不动以及同妇女和青年的交往,这些活动都有可能给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带来伤害。

我试图让他多接触一些能刺激他的其他感官的事物,好让他把注意力从现在的感官上转移开来。只要遏制住他的想象力,就能防止他走向歧路,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从事体力劳动。

一旦他的四肢忙碌起来,他就没有心思去想其他的事情了;一旦他的身体处于疲惫的状态,他的心就不会躁动起来。远离了城市,也就远离了危险和诱惑。

但仅仅离开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到处都可以找到滋生想象力的土壤。如果不能让他彻底地摆脱危险的事物或者消除他对危险事物的记忆,那么无论我怎样去教育他,最后都会功亏一篑。

爱弥儿有必要掌握一门手艺,但这不足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他学会了种庄稼,但干农活儿仅是一种身体的活动,是不需要动脑筋的,所以他可以边劳动边想其他的事情,身体和大脑的活动并不冲突。

我要让他从事一种可以占据他全部思维的活动,让他完全沉浸在这个活动之中。我想,打猎最合适不过了。

打猎是一种娱乐性很高并且很适合成年人的活动,但是我绝不允许爱弥儿的整个青春期都在打猎中度过,因为屠杀动物实在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我之所以让他去打猎,只是想遏制他另一种危害性更大的欲念的产生,从而静下心来认真聆听我的教导。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弊病之一是太过提倡理性,好像除了理性人就不应该有其他的思维活动。

理性是不能单独发挥作用的,即便能,它也主要是阻止我们去做某件事情,而不会带给我们去做某件事情的激情,更不会造就伟大的心灵。

只有那些心胸狭隘的人才总是搬一堆大道理出来,所以,尤其是在年轻人面前,请收起你的高深莫测。

我重申一遍:理性只能左右我们的观念,但改变不了我们的行为。一个人可能会遵照理性的方式去想,但可能不按理性的方式去做。

如果说这个说法适用于所有的成年人的话,那对年轻人就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现在的行为主要受感官的支配,可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完全来自于他们的想象力。

在跟他说话之前,我会尽量让自己的眼睛中、声音中以及动作里都充满热情,否则的话,我不会开口,他也会听。

我语调轻柔地用各种各样的论据使我的观点更具说服力,绝不说一句枯燥乏味的教条式的话语。我用饱满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他聚精会神地听我说着。我绝口不提他的利益,以免他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相反,我所有的话题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却听得津津有味。我跟他讲什么是感恩、善良和慷慨。我将他紧紧地抱在怀里,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滴落在他的身上。

我要对他说:“你不仅是我的孩子,也是我的财富,更是我的事业。只有你幸福,我才能幸福。如果你总是让我失望,那我就白白浪费掉了20年的生命,我的晚年注定要遭受痛苦。”

用这种方式跟他讲话,他才会把你当成一个可以交心的人,只有赢得他的信任,他才会听从你的教诲。

理想中的女人

作为一个社会中人,爱弥儿不可能永远过独身生活,而是要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在和一个人一起生活之前,他首先得对这个人有所了解。

爱弥儿已经对人类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了,除此之外,他还要学习如何去了解单个的人。他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可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他还不是很清楚。

他在社会这个大舞台的背后待的时间已经够久了,现在到了他走向前台的时候了。他不再像社会投去羡慕的眼光,因为他已经摆脱了无知的状态,成为一个能够用理性对外物加以辨别的青年了。

人的一生中有一个特定的阶段是用来研究科学的。同样,人生中也有一个阶段是用来研究社会习俗的。

如果让他在还没有理性的年龄就接触到这些习俗,他就会将之全盘接受,甚至终生都会受到这些习俗的左右。

相反,如果让他在拥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之后再接触这些习俗,他就会用批判的眼光去选择哪些是应该抛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遵从的。

如果你交给我一个12岁的孩子,然后由我教育到15岁再还给你,我敢保证,或许他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跟随你的时候多,但他的判断力一定会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

我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20岁的年轻人。只要给他恰当的引导,只需一年时间,他就会成为一位十足的绅士,而且比你用20年的时间培养出来的那个他要大方和优雅得多。

“你需要一个女人的陪伴”,我跟他说。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这个理想中的伴侣吧。真正有情操的人是很少的,或许我们很难找到她,但只要我们坚持找下去,她就一定会出现。

就算她不会出现,也会有一个和她类似的人出现。带着这个美好的信念,我决定让他认识更多的人。于是,我把他引入了社交界。

我所描述的这个女人完全是一个完美情人的形象,她的品质都是他所中意的,她温柔、和蔼、亲切宜人,并且丝毫没有诱惑他犯错的那些习性。当然,我不会阻止他生出对这个女人的爱欲来。

或许,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我所描述的这种女人,但这无关紧要,谁的心中没有一个理想的情人呢?虚构出来的她的样子要比真实世界里的可爱多了,我敢说,如果我们知道了我们所爱的人的本性,就再也不会对爱情有任何期待了。

没有庄严的面纱,爱神就不会降临。

我无意于用一种根本就不存在的情人的形象来欺骗他,所以我允许这个女人身上有一些缺点,但这些缺点还不至于影响到他对她的喜欢,而且也有助于他反思自己的缺点。

听了我的描述之后,如果他满意的话,就会迫不及待地想从现实中找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人。我甚至连她的名字都想好了。

我会面带笑容地告诉他:“‘苏菲’是一个寓意很好的名字,你将来的情人就叫‘苏菲’吧。就算她不叫‘苏菲’,也要拥有这个名字所蕴含的美好的品质才行。”

只要明确了目标,那其他的就好办了。我会带他出席各种社交场合,因为我们是抱着目的而来的,所以我不会担心他会受到邪恶的诱惑。他的心灵是纯洁的,我们只要保证他的感官不要受到刺激就可以了。

踏入社交界:审美趣味的培养

踏入社交界之后,让我们看看爱弥儿发生了什么变化吧。他之所以出席这样的场合,并不是为了张扬或显示自己的个性,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而已。

他从不哗众取宠,也不矫揉造作。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或者进入怎样的阶层,他都保持着一贯的质朴和真实。他没有一眼就能让人认出他的特质,他也不想拥有这样的特质。

他从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更不会受别人的偏见的左右。如果一个根本就不了解他的人冒犯了他,他也丝毫不以为意。他不胆怯也不狂妄,不拘谨也不佯装,无论是在群体之中还是在独处之时,他都保持着一贯的朴实和自然。

他从来不会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夸夸其谈。相反,他总是保持着沉默,除非是遇到一些有必要探讨的事情,否则他不会有太多话语。

爱弥儿的洞察力很强,但他绝不会去说一些花言巧语。他非常乐意遵从别人的礼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显摆自己很了解那些规矩,或者故意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不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而已。

当别人的目光落在他身上的时候,他会觉得浑身不自在。他立场坚定但从不固执己见,他从容不迫但从不狂妄自大。

蛮横无理是奴隶的品性,装模作样也不属于独立自主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的高尚,到处吹嘘的必是庸碌而空虚之人,因为除了在口头上过把瘾,他们没有任何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

读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凭借人的欲念对人进行判断,进入社会之后,我们要根据道德观念对人进行评论。那些对人心会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因素总能引起他的兴趣,所以现在到了他开始对审美趣味进行哲学探讨的时候了。

我们没必要非得弄懂审美趣味的定义,它不过指的是一种对大部分人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可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人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因为他们只能对某种事物做出判断,却不能对所有的事物都进行判断。

就好像把所有的美的标准都集于一身的人很少一样,把对所有事物的审美趣味都集于一身的人也很少。

我们之所以去关注某些事物,并不全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利或者有害。能培养我们的审美趣味的不一定是生活必需品,它们大多是一些没有实际用处却能供我们娱乐的东西。

我们没必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那些生活必需品,只要它们能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就可以了。我们很容易把握自己的需求,而审美看起来却十分随意,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本能对某个事物做出或美或丑的判断,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审美具有很强的地方差异,它因各地的宗教信仰或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不同。此外,年龄、性格以及性别等都会对人的审美产生影响,所以争论审美的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审美是天生的,但这并不是说人的审美都是相同的,它会随着人的成长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审美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天赋的感受能力,其发展的程度主要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首先,要想对审美趣味进行比较,就得保证生活环境必须是多样化的。

其次,那些只关心有用之物的人注重的是利益,而不是趣味,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以娱乐和休闲为生活重心的群体。

最后,还需要有一个以审美趣味为重心的社交场合。在这个社交场合里,所有的虚荣、偏见和不公都是不存在的。审美不能受到时尚的左右,否则的话,人们追求的就不再是趣味,而是出众或流行。

审美趣味的培养已经是爱弥儿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了,所以我提出了以上几个观点。作为他的老师,要想对他有所帮助,自己也要对那些让人愉悦或苦恼的事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你想帮助他做成某件事情,首先得培养他对这件事情的兴趣才行。

如果让我在一个尚未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的国家和一个审美观已经扭曲的国家之间做出选择的话,考虑到对爱弥儿的培养,我会把第二个国家放在第一位,而后考虑第一个国家。

我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第二个国家的审美观之所以发生扭曲,是因为审美的对象太过细腻了,而过于细腻的肯定不会是大多数人能注意到的东西。

此外,事物的区分越细腻,要区分的地方就越多,人们的争论也就越多。如此一来,人们就会各执己见,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审美观。

争论能扩大哲学和知识的范围,从而引发人们更深的思考。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直觉就会越来越敏锐,感受细微差别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在当今的文明社会中,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巴黎的审美趣味更糟糕的地方了,但这里却是良好风尚的发源地,在欧洲,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都曾在巴黎接受过教育。

可如果你认为只要读一读这些作家的著作就足够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与作家本人的交流要比读他的文字的效果要好得多,更何况,让我们受益的可不止是这些作家。

一个人要想拓宽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有深度,必须得对社会精神进行研究。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算有点儿天分的话,那就去巴黎发展吧,不出一年,你就能崭露头角,否则的话,你很可能就把自己的才华浪费了。

生活在一个审美趣味很差的地方,我们很快能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虽然这一点很难避免,但我们还是要努力让自己不受那些不良风尚的影响。我们不可以模仿他们的做法,但可以把他们的思想进行改造,以此作为辅助自己做判断的工具。

我要把爱弥儿带去巴黎。我会着重保护他的判断力,以免它遭受任何破坏。等他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够自行对人们的趣味做出或好或坏的判断之后,我要开始引导他把比较单纯的事物作为审美的对象。

书籍和戏剧

为了让他的审美趣味一直保持健康而纯洁的状态,我还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我要远离那嘈杂而放荡的人群,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他进行一次有益的谈话。我们所谈论的话题必须是他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谈话才会既有趣又有意义。

现在到了让他读一些有趣的书籍和教他欣赏口才和措辞之美的时候了。我们不能为了说话而学习语言,语言的作用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大,可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避免不了对语法的研究。

语言与语言之间是相通的,如果不会拉丁文,肯定学不好法文。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掌握语言艺术的规律。

朴实的语言风格很容易触动人的心灵,可除了古人的著作,这种风格已经很少见了。爱弥儿发现,跟历史一样,古人的诗歌、辩词以及其他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内容都很丰富,而且从不轻易做出论断。

再看那些当代人,他们的书籍空洞无物,却长于对任何事物都评头论足。他们强迫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剥夺了读者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这两种不同的文字风格也反映在墓碑上。我们知道,今天的人总是乐于在墓碑上写上一大段溢美之词,可古人的墓碑上刻的却是记录事迹的文字。

路过的人,请停下你的步履,追思一下这位英雄。

当我在一个古人的墓碑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墓志铭肯定是现在的人加上去的。

当今社会,“英雄”似乎是一种遍地开花的东西,而在古代,“英雄”这个称号是不能随便使用的。他们不说某个人是英雄,只说他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古人描写的都是人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人。在万人大撤退的过程中,有几个战士由于奸细的出卖而丧失了性命。在追悼他们的时候,色诺芬说道:“他们死了,但他们没有玷污战争和友情。”

多么简短的一句赞词,可任谁都能读出其中所饱含的深情。

赛莫庇勒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

路过的人啊,请转告斯巴达人,我们遵照他们神圣的法令长眠在这里。

一眼便知,这句话绝非出自那些从事碑文研究的现代学者之口。

虽然我的学生在措辞上的造诣不深,但他还是注意了这点差别,并且对那些书籍加以辨别的能力的。否则的话,那就表明我做错了。

当他听到狄摩西尼的雄辩的时候,他一下子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是个演说家。当他读到西塞罗的作品的时候,他也能立即猜出这个人是个律师。

相对于今人的著作,爱弥儿更倾向于读古人的著作,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人的人生更接近自然。从古至今,人类的理性没有取得多大的发展,有所得必有所失。

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花心思去学习别人的思想,就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思想。就这样,我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所拥有的理性却越来越少。

我带他去剧院,并不是为了让他从戏剧中学到多少大道理,而是为了培养他的审美趣味。戏剧中所有人物的审美趣味都逃不过一只有思想的眼睛。

我要跟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戏剧中那些所谓的寓意和箴言。”戏剧不是用来教人真理的,而是用来娱乐大众的,再没有一种能像戏剧这样在给人带来乐趣的同时还能触及人的心灵的艺术形式了。

研究戏剧,就要研究诗歌。如果他对诗歌有兴趣的话,那他肯定也乐意去学诗的语言:拉丁文、希腊文以及意大利文。研究这些语言不仅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且也会让他终生受益。

以他现在的年龄以及所处的环境,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让他沉醉。所以,对他来说,这些语言的研究会是一次非常美妙的旅程。

如果爱弥儿和一个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同时去读《伊尼依特(第4卷)》,或者提布路斯的诗歌,或者柏拉图的《会饮篇》,他们的感受该有多大的差别啊!让爱弥儿大发感慨的那些内容,那位孩子却无动于衷。

放下你的书本吧,可怜的孩子!我希望你能从语言的学习中收获快乐,而不是埋头其中。除了做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你还要做一个头脑睿智的人。

此外,我不关心他能不能在语言、文学或者诗歌的研究方面取得成就,就算他一无所获,我也不会对他妄加指责。我对他的教育重点不是让他对这些用来消遣的东西有多深的领悟。

我的主要目的在于,让他在感受美的事物的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注到这些事物上,以免他自然的爱好发生扭曲,从而把金钱作为谋求幸福的手段。

我在前面提到过,所谓审美无非就是对一些琐碎的小玩意儿进行鉴赏的艺术,既然这些小玩意儿可以增加我们的人生乐趣,那我们不妨多花些心思在这上面。对这些小玩意儿的鉴赏可以让我们培养起发现身边事物的美的能力,进而用这种美去丰富自己的生活。

道德上的善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所提及的不是这种善,而是一种抛离了个人偏见的感性的美,能带给人真正的感官享受的美。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找到苏菲。正是因为我不想让他过早地找到这个女人,所以我明知道她不在那里还要带他去那里找。

如果现在她还不出现的话,爱弥儿就会把另外一个女人当成她,等他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到了让爱弥儿离开巴黎的时候了。巴黎,这座举世闻名却又乌烟瘴气、熙攘嘈杂的城市,这座剥夺了女人的贞操,败坏了男人美德的,再见吧!我要带他去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了。离这座城市越远,我们就能越快达到目标。

第一时间更新《爱弥儿》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