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过几场大雨,黑龙江涨水了。江面显得很宽阔。江水滔滔地流淌着。从容不迫而又湍湍魂深。我站在江堤台阶的最底一层,遥望着对面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这座从前“苏联”的远东第二大城市,二十多年前对我来说如同一部禁书。我对它的好奇心也曾像一个“问题少年”对一部诲淫诲盗的禁书一般强烈。

当年我也曾站在那一段江堤台阶的最底层久伫不去地遥望过它,那是在冬季的一个傍晚。江面被厚厚的白皑皑的积雪覆盖着。在我视线所能及的范围内,没有轮印也没有足迹。一行都没有。寒风凛冽,从江面上一阵阵扫荡过去。啸嘶出尖利的唿哨,卷扬起团团雪齑,看去一会儿似一条躯形约绰的庞大龙蛇,一会儿似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或从江这岸蹿往江那岸,或从江那岸扑向江这岸,或在江上主航道左右的地方贴着冰封的江面驰奔而去。我穿着棉大衣,棉“乌拉”,围着围巾,戴着毛茸茸的棉帽子和口罩。我的口罩早已被气息吁湿。里面温外面却被冻得硬梆梆的,如同戴着铝片面具一样。气息使口罩的上方,棉帽子帽遮的下方和两边帽耳上的绒毛结了周密的霜。我的眼睫毛上也结了周密的霜。我的目光从霜形成的窄细的瞭望口望向对面——在正对着我的一幢大楼的楼角两端,可以隐隐望见两个头像——列宁和斯大林的头像。两个头像之间是俄文的立体字母组合的一条红色标语——当年人家告诉我它是——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当年我们这边也动辄高唱《国际歌》。也似乎坚定不移地信仰“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可是我们和他们势不两立。各自沿江陈兵布阵,不但彼此虎视眈眈而且兵戈相见……

当年我想——布拉戈维申斯克,总有一天我要去到你这座异国城市里,走在你的街道上,亲眼看看你的人民在寻常日子里是怎么生活的。大多数人脸上呈现出的是祥和幸福的光彩还是忧郁愁苦的阴云……

当年我能望见它的一条大概是主要街道的街口。也许是一条可与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相比的街道吧?那街口也如中央大街和防洪纪念碑连接处的情形。只不过他们那边没有一座纪念塔碑。但显然也是环境如公园的地方。也是人们在假日里经常喜欢去休憩一下的美好地方。能望见几株树,树冠罩着雪,像珊瑚树一样。能望见车辆在那街口一闪而过。能望见一些小小的人影从街口出现迎着我的目光走来,又背向我的目光转身儿去消失在那街口里……

当年对于二十几岁的我来说,这世界上最能引发起我浪漫情思的少女或姑娘,不是目前几乎在一切国内画刊封面上和插页中都可以见到的全裸的或半裸的西方靓女或性感女郎。当年我也根本没见过一册那样的画刊。不,不是她们,不是那些美国的、法国的、意大利的或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少女或姑娘们的玉照。而是某一个“苏联”的少女。不知为什么,当年我虽已二十几岁了却仍觉得自己是一个少年。所以我浪漫情思中的异性形象也是少女。而非一个所谓“姑娘”。她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只要我一闭上眼睛,她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中。我大概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看过一部苏联电影《两个探险家》。那是一部情感伦理片。两个探险家是兄弟。是兄的那一个在北极探险中不幸遇难。是弟的那一个侥幸活了下来并且载誉而归。后来他的嫂子成了他的情人。她需要一个男人。需要一个情人。从各方面都很需要。结果她就投入了她先夫的弟弟的怀抱。这在她来说是最愿意接受的情感支配。因为在许多追求她的男人中,她夫弟向她张开的怀抱最类乎她丈夫的怀抱。她在他的怀抱里仿佛能重温她丈夫往昔与她的恩爱和对她的抚慰。她有一个女儿。一个正处在豆蔻年华的女儿。她金色的头发像我们中国的少女一样扎成两只短辫儿。她总是穿一件咖啡色的半新的短呢大衣。而大衣下是呢裙。两腿被白色的长袜绷紧地裹束着。又俊秀又挺拔。她还总爱戴一顶红色的毛线织的贝雷帽。那是她的母亲给她织的……

小学六年级的我看过那部影片之后就早恋上了她。那一种早恋并未给我带来过什么真正的痛苦。倒好像我用心含着的一颗橄榄话梅。当年我可能也是极愿早恋上一个同班的女生或邻家的少女的。但贫穷的童年生活总是毫不留情地挠破我少年的梦想……

我至今仍很奇怪我竟聚精会神地看过一部显然是为大人们拍的伦理情感片,并且在头脑中始终保存下了对它的一丝不乱的记忆。

《两个探险家》中的苏联少女叫娜嘉。她的一个崇拜探险家的男同学意外地发现了一些线索。那些线索证明,侥幸活下来并且载誉而归的探险家弟弟,其实是在只要伸出一只援手就可以将哥哥救起的情况之下狠着心肠掉头而去的,听着哥哥绝望地呼唤他的名字没回过头也没停过脚步。那一种亲情的沦丧和人性与人道的沦丧起源于他内心里对哥哥的深深的嫉妒。嫉妒哥哥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探险业绩方面的成就和一位漂亮的嫂子……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娜嘉去上学,但她不走院门,而是从后院一块可以活动的木“板栅”的隙间企图挤出身去。她的男同学正在那儿等待她。于是那一个少年罗密欧与少女朱丽叶,一个的头在“板栅”的外边,一个的头在“板栅”的里边,目光彼此凝视着,嘴唇犹犹豫豫的,互相吸引并试探地亲吻在了一起……

从少年到青年到三十岁以后,我总在想象我的初恋就应该是那样开始的。当然也应该是在冬季。四周的雪景宁静而肃穆……

在这种想象中许多个漫长的冬季过去了。我的初恋也不是那样开始的。它短暂、秘密而又忧伤。直至我结婚的前几天才忽然意识到,我早已不是什么少年已经三十二岁了。我在比任何一个冬季都漫长的想象中竟忽略了自己年龄的增长。我的同龄人们已开始做丈夫作妻子做父母了,我却仍沉湎在一个少年对一个少女在冬季里浅浅一吻的似乎永恒的想象之中。它迷幻了我太久太久……

江风吸足了江水的湿气吹抚着我的脸。浪涌拍打着江堤台阶最底一层溅起的水花湿了我的鞋……

今天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在江对面的暮霭中十分寂静。仿佛也在回忆往事沉思着什么。它在回忆着哪个年代的哪些岁月里的哪些事件或事情呢?它在为什么而沉思呢?它在缅怀着一段什么情结呢?是忧郁的还是欢乐的呢?

江水拍打着台阶,水花一次又一次溅湿我的鞋。并且溅湿了我的裤角。我不得不转身踏上高几级的台阶……

一条货轮正从江那边驶来。已驶过了江心。驶得吃力又缓慢。看去它分明大大地超载了。它的第一道吃水线已沉在江水中。第二道吃水线也几乎与江水平行了。据说那第二道吃水线是只有某些前苏货轮才漆上的标记。它提醒和忠告船上的人们,水面一旦没过它,货轮则时刻面临沉没的危险。为了与中国交换什么短缺、急需或有高额利润的东西,船上的俄国人已是在冒险了。为什么要装得那么多那么重呢?是钢材?化肥?还是汽车?他们又希望从江这边换回去些什么呢?中国的假冒伪劣产品,从全国各地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汇集此地,从食品到服装,等待着时机混在优良产品中一并运过江去。俄国人一次又一次地大上其当。但却没有停止与中国交换。只不过在一次又一次被骗后变得精明了。他们仿佛需要很多很多便宜的东西。而相比之下,有些他们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又简直便宜得不得了——银狐皮筒、大衣、照相机、望远镜——尤其照相机和望远镜,看上去外观未免粗糙,但装配的都是上好的镜片。他们不习惯用假东西骗人。不管他们的国家怎么样了,他们的人民仍甚称我们这个地球上比较诚实的人民。

在我背后,黑河市灯光闪烁,仍很热闹。虽然天已经快黑了。二十余年前它不过是一个仅两万多人口的小镇。而现在白天夜里几乎满大街都是人。中国的“官商”和俄国的“官商”,中国的“倒爷”和俄国的“倒爷”,中国的明娼暗妓和俄国的明娼暗妓,混迹在一拨又一拨什么什么公司的名副其实的或徒有虚名的或根本就是冒牌的冒充的经理和推销员、采购员、公关小姐们之间,使我很难判断哪些人是到这个地方来为“公家”或“集体”进行“搞活”的,哪些人又纯粹是为自己来进行“搞活”的,哪些人是可以信赖一下的“正经人”,哪些人又很可能是惟利是图的小人、设了圈套准备坑人诈人的骗子甚至犯罪团伙,也较难判断哪些女子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大”姐,而哪些女子是娼妓是娼妇或坏男人们的情妇……

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欲望,强烈的欲望。梦想发大财的欲望和梦想做成大宗无本生意的欲望。和男人企图对女人进行利诱进行利用以及女人企图对男人进行利诱进行利用的流溢着性成份的欲望。仿佛你在街上站一会儿,种种欲望的粉尘便会积落你一身,你同人握一下手你接过一张名片你同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擦肩而过,欲望的微粒都会像细菌一样传染到你手上和身上……

据说已经有几百家公司挂出了招牌,据说还有几百家公司在申请注册。并不算那些既不需要招牌也不愿注册却在“经”着“商”的公司……

二十余年前的旧街已不复存在。盖起了不少或可勉强可谓“大厦”的楼房。这儿那儿,继续在大兴土木。像每一处新热起来的边贸城镇一样,差不多全国各地的人都来了。而且还在一拨接一拨地赶来。来考察“搞活”实况,来学习“搞活”经验,来设立办事机构,来旅游到“前苏”去。好像这个二十余年前全国默默无闻的边睡小镇,忽然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同时被发现富得遍地金银珠宝,于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忙不迭的前来设立大使馆领事馆似的。仿佛来迟一步就没块立足之地可占领,也就沾不上一个最富的小国什么光了似的。

但是给我的印象却是,这个很快就热起来了的地方,注定很快就会冷下去的。沿江不是沿海。它面对的只不过是布拉戈维申斯克,而非全世界。它再一厢情愿地“开放”再一厢情愿地吸引注意力,实际上也只不过是能做到仅对布拉戈维申斯克“开放”,只不过是能隔江吸引它的注意力而已。而它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前苏”都没资格代表了。世界的脚却只有经由它才能得以便利地跨向这个地方。而它也在“开放”,也在力图“搞活”,它比这个地方至少大五十倍吧?世界的脚一旦能在它那儿站稳,又何必迈向比它小得多的这个中国的地方?世界的脚迈向中国,经由这里又岂非多此一举?对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它确实是太小了。它分明并不太适合它的胃口。它对这个地方的“热”的反应,大概也如同饿极了咀嚼块糖充饥吧?……

我这么想,便又联想到了她……

我不但不辞而别,到这里来之前也没给她打个电话告诉她。这会儿她是根本想不到我会在哪儿的。她往我住的宾馆给我打过电话吗?知道我已离开哈尔滨究竟会作何想法呢?这几天她也像我一样,时时联想到我吗?抑或也像我一样,希望躲到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冷静下来,把自己好好儿想个明白,把对方——也就是我好好儿想个明白,把我们之间太快地就发生了的事前前后后想个明白?

我的逃避行径是不是正中她的下怀呢?

我总在内心里替自己辩解,认为我根本不是逃避她。因为火车票提前一天订到了。

我又总在内心里不得不承认,其实我完全是在逃避她。因为订到了的火车票可以退掉。再订不难。起码我可以在动身前给她打个电话,使她知道我去何地了。“她自己的家”里也有电话。我记得她告诉过我,它是可以留言的。她每天临睡前都要听完电话里的留言……

一个男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个和自己发生过肉体关系的女人?

她不是一个娼妓。

而我不是一个嫖客。

而我的行径又多么像一个嫖客!

而这一种行径,实际上已经将她等同于一个娼妓了。

而这一种行径,使我觉得自己实际上是连一个嫖客都不足的。在嫖客和娼妓之间,一旦动了真情,事后也是要由他对她说几句“后会有期,多多珍重”之类的话吧?

我不曾怀疑我对她是完全地陷入真情了的。

也不曾怀疑她对我同样是完全陷入了真情的。

这一点,倘若哪一天我们被推上了道德法庭,对簿公堂,肯定也是我绝不否认的。肯定也是她绝不否认的……

我确信我和她都绝不会否认这一点。

再说由谁来主持一个对我和她进行审判的所谓“道德法庭”呢?……

由子卿——不,由大款翟子卿吗?

他配吗?

他又岂配!

对我,他也许不无理由。对她,他是连一条理由都没有的。

何况,她不是已经对我说过,他们之间是达成了默契的吗?

他对他猎色到的那些女孩子或女子,又有什么道德可言呢?

难道他的钱就是他道德或不道德的唯一标准吗?

然而我还是觉得自己太可耻太可鄙太可憎太不是个东西。

虽然已来到了这个没谁会注意我没谁会认识我的地方,两天中我却一直在审讯自己拷问自己,结果是我对自己轻蔑到了厌恶到了从没有过的地步。

不是因为别的,恰恰乃是因为我的逃避行径。还因为我对她的种种分析,种种困惑,种种猜疑,种种主观臆断和胡思乱想……

一个男人怎么可以对自己迷恋上的女人这样!

尽管迷恋和爱似乎是有区别的——不,没有区别。区别何在?迷恋不就是爱到至极的程度吗?尽管许许多多的男人和女人都在爱着并且似乎是在爱着,但又究竟能有几个是可谓迷恋对方的?一个男人一生不曾迷恋过一个女人,他是不是太不幸了呢?

他的这种迷恋被从最令他满足的形式上圆了,还有什么别的幸运比这一种幸运更是最大的幸运?

她圆了我对她的迷恋。

尽管似乎我也圆了她的某种想象,某种渴望。但我确信,我认为,更应该整个心灵都充满感激的一方,是我……

她真实,她真挚,她坦白,她坦荡,她用情调兑了爱,也用欲调兑了爱,调兑后她与我共饮共醉,她彻底的要,也彻底的给……

我细细品享了,我彻底大醉了一次,我彻底满足了一次,我明明还渴望再品享一次再彻底大醉一次再彻底满足一次……

可是我却像个贼似的逃匿了,像个害怕被追赃的人。就因为她有一本不具名的打印的诗集。就因为“她自己的家”里悬挂着一个工艺相框。就因为还有我没见过的一种挂历。而挂历上也不过就是一裸身披铠的女人……

你呵你呵,你他妈的这个混蛋!

我的那名当前台经理的学生,并没能像他在信中保证的那样对我履行他的诺言。据他说,在他写给我的那封信发出的第二天,他就被总经理“炒鱿鱼”了。在我当年下乡过的地区,在这个从前的边睡小镇,从我当年曾教过的一个正宗北大荒人后代的口中,轻描淡写地说出“炒鱿鱼”三个字,使我研究地望着他竟诧异了许久。尽管此前从南方到北方,我已经很是听惯了形形色色的男女说“炒鱿鱼”三个字。就好像从小就听惯了中国人说“X你妈”或“他妈的”一样。然而一个港台的流行词,先是在南方大陆中国人主流语汇中的仿佛最具现代感的新词被说道,后来传播到北方,后来通用于全国,以至于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地方也被学舌起来,还是令我感到了时髦的高速度。

到处人满为患。最后我的学生将我安顿在一家私营旅馆。我明白,他已是使出了浑身的“外交”解数。调动了他在当地的一切社会关系。于是我表示对他的安顿很满意。事实上我也的确很满意。虽是一家私营旅馆,条件简陋,但一切方面还算干净卫生。服务也格外热情周到。而且地处市郊。开了窗可望见远山,望见不远的农田。这恐怕是最安静的所在了。而主要的,我单独一个房间……

我的学生抱歉地说了些“请老师多多包涵”的话,以及今后我再“光临”,他将会招待得如何如何的保证,就于当天下午过到黑龙江那边儿“跑单帮”去了……

两天来我一个字也没写,我总处于思索状态。渐渐的我似乎有点儿把自己思索明白了。不是到了这个地方,不是站在黑龙江边上,我可能回忆不起《两个探险家》这部前苏电影。那么我也就不见得能把自己思索明白了。

她像电影里的少女娜嘉,娜嘉像谁呢?娜嘉自然像她电影里的母亲,四十四岁的我,虽然早已不再主观臆想自己是一个少年,虽然早已不再做什么少年,对少女的迷恋之梦,但少年时期的迷恋偶像,仍如同一张早先的底片留存在记忆中。我读大学时,曾在上海五角场买过一种“简易显像纸”。是两张附着了什么化学粉剂的淡蓝色的纸。很便宜,才一元钱。可剪成八张四寸照片那么大的纸片儿。将纸和底片都浸湿了,将底片的正面儿贴在纸上,用两小块儿玻璃夹住,在强日光下晒二十分钟后,纸片儿上就会出现影像。虽然模糊。但你不妨安慰自己,将模糊认为是一种朦胧,一种特殊冲洗效果。当年完全是图便宜才买的,买了却一直没有实验过,也没舍得扔。每每整理旧物时,每每犹豫一阵,又塞入信封里保留着了。如今家里已经有了照相机。留影或冲洗放大,已不是个问题,但不知究竟为什么,还舍不得扔,还珍惜地保留着……

我想我就好比自己很便宜地买来的那种“简易显像纸”——而她恰如一张底片,一张很珍贵的底片,我们都在某种记忆的清水里浸湿了,我们被“缘”这双无形无状的手对贴在一起了,又被“缘”这双无形无状的大手夹在了两块生活的玻璃之间——一块意味着我的生活,一块意味着“大款”翟子卿的生活,“缘”这双无形无状的大手,又将我们置在情欲的强光之下经过曝晒,于是她的影像出现在我这张“简易显像纸”上了。她既是她自己,又是娜嘉的母亲,说到底又仿佛是娜嘉。在现实的生动炽烈的情天欲海之中,她是一个我初识又似曾相识的女人。正如她也觉得我似曾相识一样。在我的记忆里,在我被压抑了二十余年的渴望和幻想之中,在我仿佛古老了的“少年纪”的意识里,她又如我当年不被人知的暗恋的异性偶像……

于是我“少年纪”的古老情欲,好比“假死”的火山受到岩浆奔突的冲撞,猛烈地喷发而出,与一个成年男子的现实情欲(它始终在期待着意外的强烈冲击和嚣荡,仿佛已期待了一万年了)聚汇成了具有无比焚化性的岩浆流……

突然一只手拍在我肩上。

我吓了一大跳,猝地回过头,见是一个西服革履的陌生男子。

“这位先生,借个火儿。”

我对人称我“先生”很不以为然也很不自在很不乐意,总觉得是被迫和人在演解放前的戏或电影电视剧……

我不大高兴地掏出打火机递给他。

“您吸吗?”

他很客气很斯文地问。

我说我不吸,我说谢谢。

还我打火机时,他自言自语似的说:“真火啊!”

我完全是出于礼貌而反问:“您指什么?”

“边贸,改革,开放……”

他说完,深吸一大口烟,缓缓吐出一条烟蛇。

我点点头,表示赞同他的话。

“您是从北京来的吧?”

“您怎么知道?”

“我有这方面的特异功能。”

他诡秘地朝我一笑。

“您……是一位特异功能大师?”

我不禁对他刮目相看起来,以为自己又有缘遇到了一位高人,看出了我有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前世慧根,所以主动接近我,打算相机对我进行超渡。

这个时代啊,怪诞玄妙之事层出不穷,各路气功大师和特异功能大师纷纷出山,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广收弟子门徒,后来者居上,形成了一股比一股庞大的派系。使人常想,如果真在中国实行民主选举,什么国家主席,什么总理副总理,什么政治局委员,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大概都会被大师们联合起来一揽子承包了吧?就虔诚而言,就信仰而言,在中国也许非气功或特异功能所形成的影响之大莫属了。一次我在某部队礼堂有幸参加了一位气功大师的带功报告。台上分插着肃穆的国旗和军旗,正中是巨形“八一”五角星。而气功大师在台上用“天语”调遣“天风”和“天香”,当时令我浮想联翩,心不专一,哪里还能受功呢!……

“您抬举了,我倒不是什么特异功能大师。不过,我有一种直觉,仿佛咱们之间不无缘分。”

他这么说,我倒愈加认定他肯定是一位高人无疑了。

我恳切地说:“大师,您要真想渡我,您就直言。我这人欠少灵性,您不直言,我是不大容易顿悟的。倘若您把我点示透了,天涯海角,我跟您走就是了!”

我说的是真心话。

我对气功、特异功能、天外有天、地球人外有宇宙人、生命轮回、投胎转世、因果报应、劫劫往复等等之说,近年来,由不信而信而很信了……

再也没有什么繁衍于政治的信仰能成为我的信仰了。

我又是个没有信仰不大行的人。没有信仰我总感到缺少人活着挺主要的什么,活的不大对劲儿似的。

而且我也不能像子卿,不,像翟子卿那么样,干脆便将金钱索性当作信仰。我丝毫也不怀疑金钱的魔力。甚至并不耻于公开承认,那乃是十分之巨大十分之伟大的魔力。但作为信仰,总觉得未免太使人辛劳了。还不如较普通的信仰,比如吃斋念佛来的容易……

他又笑了笑。

他用高深莫测的口吻说:“你若认为我打算渡你嘛,我也并不否认这一点。我是打算渡你。而且我也能渡你。一个机会就摆在你面前,就看你自己的本事如何,是否通天,是否情愿了。”

他不再对我“您您”相称,而改口称“你”了,使我觉得,他分明是在暗示我,要求我从心理上低阶位交谈。

我说:“还请多多指教,我洗耳恭听。”

“真心实意?”

“真心实意。”

“那么,你认识北京的一些高级官员不?”

“认识嘛,倒是认识几位的。不过,我乃一介书生,与他们都没什么亲密关系……”

“你能不能帮着动员国家,买那边点儿东西?”

我开始听出他这个人有点儿来路不正了。

“哪边啊?”

我不动声色,明知故问。

“江那边嘛!”

“什么东西?”

“米格。”

“米格?米格是什么?”

“战斗机嘛!米格39。前苏的军事航空实力,那至今也是举世公认的!……”

“39?不可能吧?29吧?……”

“这你知道的情况就太落后于时代了!米格29那是哪个年代的水平?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人家已经发展到39啦!……”

“还有什么?”

“导弹。”

“导……弹?……”

我的嘴不由得张大了,并且一时竟合不拢。

“还有呐!……”

“还……还……”

“还有核潜艇。”

“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开玩笑?开什么玩笑?看……”

他从西服内衣兜取出了一个大信封,从信封里抽出了一页纸,展开给我看……

“俄罗斯一位海军副总司令亲笔签名的准卖许可证!看这大公章!我能搞到手,你也就应该相信我不是个等闲之辈了。这几样东西,只能倒给国家是不是?所以也只能在国家身上动脑筋啊!”

他一边说,一边十分宝贵地将那“批件”放进信封,揣入西服内兜。仿佛怕我抢他的。其实我只扫了一眼,并未看出那上边的签名和公章。何况是俄文,我再怎么看,也还是看不懂,辨不出个真伪的。

一个“倒”字,暴露出了他用装模作样的斯文和正人君子相一直夹紧着的大尾巴。“倒”批文的事,我是早就听说过的。但亲身面对一种小品般的事实,却还是头一回。而且是他妈的军火!

我暗想——你小子说的一点儿不错,是只能倒给国家。是只能在国家身上动脑筋。不是代表国家的人,谁要得起呀。就算是侥幸碰上了个有收藏军火的爱好的亿万富翁,买下了又往哪儿放呢?

“北京有个牟老板牟其中,听说过没有?”

我说不但听说过,还认识,对我还挺好,还挺熟。

“他不就是由于从江那边倒过来两架J86才发的吗?他那不过是民航机。咱手里控制着的玩艺可就更值钱了!倒成一样,那就是几亿元的一桩大买卖!按最低拿回扣,你算算能拿多少?”

我刚想说“人家牟其中是个神通广大的知名人物,你算老几。”——话到嘴边却又咽回去了。

他也够神通广大的啊!

“怎么样?愿意合作不?愿意的话,我出活动经费,你回北京活动活动?操作成功了,分你几成!”

他还“操作”起来了!

我摇头。

我说我没那么大本领。

“事在人为嘛!咱们找个地方,边吃边谈怎么样?”

我说:“不吃,也不再谈。”

他一怔。

我又说:“你就不怕我举报你?”

他嘿嘿笑出了声。

他说:“我早摸清你的底细了,你是北京来的作家对不?”

“你怎么知道?”

我也不禁一怔。

“咱俩住一地儿,我查了你的登记。”

他直言不讳。又说:“不犯法,我为什么要怕你举报呢?除了联合国,没人干涉这种买卖。你要有举报到联合国去的本领,那也一定有在北京活动的能力。”

我说:“你就这么渡我?”

他说:“这么渡你,你还不该感激我啊!我是把一个可能成为百万富翁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给予了你老兄啊!”

我瞪了他片刻,冲口而出一句话是:“滚你妈的!”

我转身便走……

回到旅店,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查了他的登记。登记册上填写的是——霍丁丁,海南,大洋集团公司。

公司是否存在,姑且不论,那名字一看就知是假的。“丁丁”之类,很容易使人往国家最高级“公仆”们的子女身上去猜测。看来,把普遍中国人之心理摸透了,并善于利用这种心理的,未见得是中国目前的政治家,社会学家,而往往可能是他们……

下午我终于感到孤独的寂寞了,就逛到市里去排遣无聊。

在一家较高档的餐厅嚼着冷饮,听着音乐的时候,竟始料不及地遇上了翟子卿。

“你怎么也到这儿来了?”

一位摩登女郎挽着他,她衣着很高雅,化妆也适度。发式简约浪漫。姿色可人。看来翟子卿他在猎获她们的时候,眼光一向是不俗的。也是不大肯在标准方面委屈自己,胡乱将就的。她瞧着我盈盈地笑。我觉得她十分的眼熟。可一时又想不起究竟在哪儿见过她……

“不认识我啦?你这人真没情义!忘了那天我华哥宴请大家,我替你喝了那么多酒!”

经她一提,我才想起她是谁。

她并不将手从子卿臂弯处抽出。表情怡然,分明的,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仿佛她本就是子卿的妻子。而且还是一位与丈夫形影不离的妻子似的。

子卿的表情也很怡然,分明的也不觉得被一个不是妻子的女郎亲亲昵昵地挽偎着,恰恰又被我碰见了,就有什么尴尬的。其实内心里一时尴尬之极的反而是我。没见到他时,在我意识里,他由子卿而翟子卿,由童年和少年和青年时期休戚与共的异姓兄弟,而被我推远到了仅仅是一个叫“华哥”的“大款”的情感边缘,一见到他,他就又在我意识里归位了。又由翟子卿而子卿了。又由一个叫“华哥”的“大款”而是当年手足相胝的异姓兄弟了。这使我的尴尬我的内疚我的罪过感混杂一起,全都一古脑儿压迫在心头。我已经“侵略”了他的妻子,哪里还有资格用评议的眼光看待他和别一个女人的关系!

我掩饰地回答她的话:“你发型变了,人也更加漂亮了,所以我才没能马上认出你来。”

她不无得意地侧脸瞧了子卿一眼,甜兮兮地说:“还不是我华哥有审美力,替我捣饰的自我形象。要我光凭自己那点儿感觉,哪儿能把自己捣饰成这么高雅的样啊!”

第一时间更新《泯灭》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天蓝色的彼岸

艾利克斯·希尔

这日子没法过了

吃鲸路人

对你何止心动

白青竹

思绪万千

高台树色

完美夫妻

糖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