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口口声声叫嚣他有两大敌人和一个世仇。他的首要敌人就是布尔什维克,在希特勒看来,没有布尔什维克在德国后方起义和暴动,德国是不会战败的,这是从背后捅进德国的第一刀。他的第二个敌人就是国际犹太金融势力,在费德尔的启发下,希特勒看清了金融势力的强大威力,也对“一战”中犹太银行家资助协约国导致德国战败和麦克斯。沃伯格等人在《凡尔赛和约》中出卖德国利益的行为深恶痛绝,加上德国超级通胀对经济的摧毁,希特勒把这些账全部算在了犹太人头上。希特勒的世仇就是迫使德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百年老冤家法国。

    纳粹上台之后,对苏联和法国还无法立刻下手,但反犹排犹却没有任何障碍。他的第一个方案就是排挤犹太人的“哈瓦拉计划”。

    “哈瓦拉”在希伯莱语中是“转移”的意总,哈瓦拉计划是1933年8月德国纳粹政府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组织签署的一个鼓励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计划。

    对于纳粹而言,将犹太人从德国的土地上赶走是个大政方针,但考虑到德国当时的实力,又不能过于得罪在全世界掌握着庞大资金渠道的国际银行家们。这些人中多数是犹太银行家,而且很多是德裔的犹太人。希特勒的排犹主义本来就在国际上声名狼藉,欧美犹太人联合抵制德国产品的大规模抗议行动已使德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受到沉重打击,不愿过度刺激国际犹太势力的反制行动符合刚刚掌握政权羽翼未丰的纳粹政府的利益。于是,排挤和驱赶政策改头换面为“鼓励向外移民”。

    德国“一战”之后的巨额战争赔款全部以美元和英镑结算,因此德国政府对外汇和黄金外流进行了严格管制。1931年从德国向海外转移资本将被征收25%的惩罚税,纳粹上台之后对资本外流管制更为严苛。这一切使钱财外移成了犹太人海外移民的最大难题之一。而麦克斯·沃伯格此时已是德国最重要的金融巨头之一,在伦敦、巴黎、纽约的资本市场有着庞大的人脉关系,筹集资金促成“哈瓦拉计划”的顺利进行成为麦克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麦克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组织和纳粹三方的反复商议,最终形成了一个对三方都有利的模式。在这一方案之下,准备移民的犹太人将他们在德国的马克和所有不动产交给纳粹政府,一年之后,他们在巴勒斯坦将得到同等价值的英镑,但条件是这些犹太移民不能动用这笔钱,全部资金将被用来购买德国的工业产品,如机器设备、管道、肥料等,等这些德国产品在巴勒斯坦完成销售之后,所得的资金再还给犹太移民。实际上,纳粹政府并不真正支付英镑,这笔钱由沃伯格家族和其他国际银行家在各大银行户头上划转一下,最后纳粹政府通过工业产品出口而得到这些宝贵的“英镑”。

    这其实是一个三全其美的办法。对于犹太复国主义者而言,大批犹太新移民和他们所带来的雄厚资本对当地犹太社区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为最终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打下坚实的人力和物力基础。对于纳粹政府而言,他们一方面扩大了德国产品的出口,创造了德国的就业机会,并获得了宝贵的国际硬通货“英镑”,另一方面在不动用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实现了排挤犹太人的战略目标,同时可以示好于国际犹太银行家势力集团,减轻他们发动全世界抵制德国产品给德国进出口贸易带来的严重打击。对于国际银行家而言,这也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为了监督计划的实施,德国犹太人成立了巴勒斯坦信托公司,“哈瓦托计划”所需资金总额的3/4和向德国出口产品提供的信用都通过沃伯格家族和其他国际银行家族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向巴勒斯坦地区,在巴勒斯坦则成立了盎格鲁一巴勒斯坦银行负责接收资金,从1933年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5。2万德国犹太人(主要是富人)成功移民到巴勒斯坦,总额高达l。4亿马克的资金通过这一渠道汇出德国,沃伯格家族在中间得到丰厚的各种金融“服务费用”。

    这个计划简单地说,就是纳粹德国以工业产品支付移民巴勒斯坦的德同犹太人在德国的不动产和在巴勒斯坦的安家费,并得到外汇英镑,同时允许一部分资金流出德国。

    过一计划并不符合纳粹的原则,但却符合希特勒作为政治家的权变之术。

    国际银行家们除了直接插手德国金融系统外,还培植了一个重要的代理人,那就是沙赫特。

第一时间更新《货币战争》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