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齿轮 十、自杀干预的十四条法则
我到底是为谁工作?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困扰着我。
按照原则,我应该为我的当事人服务;可如果当事人的利益与家属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该向着谁?为了家属的利益蒙蔽我的当事人,或是为了当事人的健康出卖家属?
我进退维谷,好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开始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李咏霖和杨洁的感情算是完蛋了,即便杨洁再来一次自杀,真的死了,李咏霖也不可能同意复婚。反过来说,什么才是杨洁真正的康复,恐怕也不是守着一份粉碎了的旧感情,她应该走向新的生活,迈向属于她自己的明天。
就这样,李咏霖出钱的事,被我压了下来。
我琢磨这些事的时候,杨洁并不知道我沉默的理由。她继续说着:“我知道您很厉害,您能帮我看到明天吗?”
“我很希望这么做,可你不能通过我的眼睛来看世界,我顶多是一盏灯,帮你照亮一下。”
“照亮一下就挺好。”我从她的眼中看出一点失望。
“可我什么都看不到。”她又说。
“那我下次剃个光头,你就能看清楚啦。”我从兜里掏出U盘,“能借你的电脑用一下吗?”
“可以,您要干什么用?”
“一会儿你就知道了。”我把U盘连上,找到其中的一首歌。
这是芭芭拉·史翠珊的一首老歌——《需要伴的人》。严格地说,用现在的审美标准来看,至少我自己就不觉得它好听。不过它的歌词很有意思。其中有这么一句:“过去我只是半个人,现在我是个完整的人。”
由此推论,单身的人,是半个人,结了婚,他就变得完整了;可是一旦他离婚,他就又变回了半个人。
我一边放着歌,一边给杨洁翻译,让她也大致了解歌词。
她挺喜欢这首歌的,让我放了几遍。她开始跟着哼哼,后来不自觉地跟着唱了两句。
“好听吗?”我关上播放器,问她。
“还行,给我留下吧。”
“留下是留下,不过你觉得那歌词说得对吗?”
“半个人?”
“是呀。”
“我觉得说得没错,我现在就像是半个人。”
“不对吧?”我伸伸手,蹬蹬腿,“你瞧,我有两只手、两只脚、一个脑袋,我不就是个完整的人吗?你也是呀,如果多出来一套,我不成怪物了吗?”
我把她逗笑了:“可是,那是个比喻。”
“比喻也未必恰当吧。想一想,从出生开始,直到我们老了,我们死了,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还是独自一人。如果遇到好事,我很高兴,别人也会替我高兴,不过他们的高兴等于我的高兴吗?不!我有个九十二岁的奶奶,前一段时间,她老人家差点儿中风,被送到医院抢救。住院的时候,她躺着很难受,就老想下床。可是被子外面很冷,她老伸腿出来,就会着凉。有一天医生也过来劝。她很信任那个医生,我于是就问:‘这医生好不好啊?’她说‘好’。我说,‘那就要听医生的话。’结果老太太哼了一声:‘再好,她也不能来替我受罪。’你瞧,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别人不能替代我们,我们需要独自坚强,所以我们本来就是完整的人。婚姻只是帮我们组建成家庭,即使婚姻破裂了,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对吗?”
这一次,轮到她沉思了,想了好一会儿,她郑重其事地表示同意:“我想你说得对,过去我太依赖李咏霖了,所以离婚后,我无所适从;现在我明白了,我还是我,跟离不离婚没什么关系,我可以继续生活下去。”
我松了一口气,谢天谢地!
人人都说杨洁是个要强的人,李咏霖说过,杨颖和小姐姐也说过。所谓的“要强”其实因人而异——有些人是出于先天的强势,也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因为他总能看到一旦落后于人,自己会很不安全——那么所谓的“要强”,还不如说为了避免不安,而形成的一种对策。
杨洁就是这样的人。她的依赖感很强,七年不去工作,把她的独立意识也给拖垮了。所以在预防她自杀的同时,要帮她重建生活的信心。
这时候,她自己也感到松了一口气。也许从此开始,她才发现我或许是有用的,而且这个用处,不是为她指一条明路,而是协助她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真谛。
随后的交谈变得更加顺畅,她与我谈了他们的婚姻,回忆起幸福的点点滴滴和吵架时的纷纷扰扰,她仍然会哭,可只是发泄式的哭泣而已,并没失控。
我给她做了TAF量表,结果还算可以。感知、认知方面的分数比较乐观,情感稍差,情绪更糟,不过还在可调节范围之中。我俩因此都放心了。
关于杨洁的原生家庭,我打算之后再去讨论,因此这个上午也就不曾提及。末了,我跟她商议:“杨洁,我走后,也许你会好受些,也许不会。没关系,我只需要你跟我确定一件事,如果你再想自杀,不论何时何地,都请给我打个电话,行吗?”
她答应了,记下了我的手机号码。
“该给您多少钱呢?”她送我到门口。
“不要钱。”我违心地说着。直到这时候,我才真正感到不自在。
李咏霖已经给过我钱了,我当然不能收两份!可是不要钱,毫无疑问,会加剧杨洁对我的好感和依赖性。
“这怎么可以!”她提出抗议。
“这当然可以!”
我发现了一件比讨价还价更头疼的事——那就是别人硬给我钱,我还假惺惺地往外推!
最后,我们闹得邻居都出门来看。我采取了折中的办法:“这样吧,我先提供五次免费咨询,如果合适,以后我该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绝不客气,行了吧?”
“唉,那只能这样。”她总算同意了,最后把我送到车站。
上了车,我立马掏出电话,联系了李咏霖:“这样也好,我说,如果五次以后杨洁自愿付费,正好有助于她的独立,也省去你一部分开销。”
“行,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一口应和,可我总觉得他的口气中有点儿不耐烦。
懒得多想,挂上电话,我在车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回到家,我继续整理病例资料。
为了让本书能具有一些实用价值,我将总结的十四条自杀管理原则附在这里,以便有需要的人自行查用。
1.不要对求助者进行责备或者说教。(这也包括愤怒的眼神和无奈的表情。)
2.不要批评自杀者或对他的选择、行为提出批评。(无论他的选择和看法是对是错,是否符合你的标准,都请遵守这条原则。自杀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所以请不要让他雪上加霜。另外,与自杀者交谈,应尽量减少反问句,如:“你能不能别这样想?”)
3.不要与其讨论自杀行为的对与错。(理由同上)
4.不要轻易告诉自杀者他的危机已经过去这种话。(临床表现上,自杀未遂者很可能再实施下一次自杀。所以,除非你自信洞察力非凡,否则不要下定论。)
5.不要否定自杀者的求助意念。(不去求助他人,干脆一心想死的自杀者很罕见。所以要关注他表现出来的蛛丝马迹,因为这些都可能是他向你求助的方式。)
6.不要试图挑战令人震惊的结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自杀者真的服了药,或站在楼顶,或者举起刀子,别以为你还能泰然处之,请联系必要的急救人员或警方。另外,在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情况下,也不要以为自己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情搞定。)
7.不要让自杀者长时间独处,但不要总去观察他、分析他。(自杀者往往很敏感,你的观察基本逃不过他的眼睛,所以,小心地与他相处,不要让他提防着你。)
8.在危机阶段,不要诊断、不要分析,也不要解释。(危机阶段是说自杀的实施阶段,这期间,说多余的话是没有意义的。这在文中有了多次描述,不要试图用亲情和社会概念打动他。)
9.不要陷入被动。(自杀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他们的意念,所以别被他牵着鼻子走。)
10.不要操之过急,保持冷静。(与自杀行为相反,自杀的治疗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你有一肚子话想说,到头来还是要一点点进行。)
11.不要让自杀者保持自杀的秘密。(要不带评价地去谈论自杀本身,而不是让他把这个秘密窝在心底。)
12.不要因为周围的人或事转移注意力。(稍不留神,可能酿成大祸!)
13.不要在其他人中,把自杀者过去或现在的自杀行为描述成光荣的、殉情的、伟大的,更不要将其神化!(自杀存在社会影响,现在媒体的一个宣传误区,就是说殉情说得太多了。)
14.不要忘记追踪记录。(比对自杀者前前后后的言谈举止、情感和情绪。)
这十四条“不要”,几乎适用于进行自杀预防的任何人。请记住,没有任何方法是万无一失的。如果真有危机出现,还是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第一时间更新《洞察者·螳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