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宫部美雪

虽然偏离了“短篇小说选集”这个主题,但在本章,我还是想介绍两篇松本清张先生的报道文学作品。这一章的导读,我特别以刚接触松本清张世界的年轻读者为阅读对象,那些“早就看过清张全部作品”的忠实读者或许会觉得有点无聊,如果您属于后者,请跳过这篇文章继续往下看。

那么,我就开始说了。

十几岁、二十几岁的读者,或许不太清楚社会派推理学家松本清张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昭和史研究家。不过,说到“XX的黑雾”这个词,想必曾在哪里听过吧。某某似乎有犯罪嫌疑;在某方面,谁跟谁似乎在进行什么非法勾当却无法判明全貌一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就会用“XX的黑雾”这个词来形容。这个简单明了、精准鲜活,足以诱发人们想象的词,就是清张先生创造的。

昭和三十五年(一九六〇)一月起,在《文艺春秋》月刊上连载十二期的《日本的黑雾》,是以战败后的日本为背景,对在美国(正确说法应该是“联合国”,但实际上只有美国)统治下发生的离奇案件与扭曲社会形态进行详细调查,根据查出的事实构建崭新的假说,再用浅显易懂、简洁冷静的文体写成的一连串报道文学作品。据说这篇文章打从连载开始就引发了热烈的反响,“黑雾”也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啊?被美国统治?那不是伊拉克吗?

或许你会这样说。不,不是伊拉克,而是我们生活的日本。我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曾有一段时期受美国统治,被迫接受进驻军的民主化政策。现在伊拉克所发生的事,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和我们日本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清张先生还有一篇从标题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是报导文学的作品,叫《昭和史发掘》。于昭和三十九年(一九六四)至四十六年(一九七一)在《周刊文春》连载。如果说《日本的黑雾》写的是战后的日本,那么这篇就是战前的日本。尤其是对当时倾向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政界与军部的动向,以及受此影响逐渐改变的社会百态,清张先生在某些地方用放大镜细窥,某些地方则用探照灯照射,突显其特征,同样是不得了的苦心之作、精彩之作。昭和三十九年正是高速发展期的开始,也是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的一年,那时不仅早已没有人再提“战后时期结束”这个话题,连“复兴”这个字眼都被抛之脑后。清张先生却在这个时候,将战前社会的形态巨细靡遗地鉴证重现,此举的确可说是“发掘”。

说真的,杂志连载都能写出这么惊人的作品,我现在看都觉得头晕目眩。

言归正传……

《日本的黑雾》后来由文春文库出版,分为上下两部。到了《昭和史发掘》竟总共有十三部!学校完全没教过昭和史,因此毫无知识储备,即使撇开这点不谈,光是这个长度就足以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了。纵使我在这里拼命鼓吹,说什么一看就欲罢不能,内容有多么精彩、多么好看,各位恐怕也不太可能一口气把十五本买回来吧。呜呜呜,这就是现实,况且各位年轻读者的时间和钱都很有限。

所以在此,就先介绍一下精华部分吧。

在这十三部中,从第七部到第十三部谈的都是“二·二六事件”[二·二六事件发生在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日本一千四百八十三名陆军青年官兵集体反叛,是一次由皇道派军人发动的未遂军事政变]。这是我国现代史上唯一的军事政变,这次事件导致军部在议会的发言权急剧提高,从而改变了日本后来的发展方向——可说是一大转折点。要谈论战前我国的情况,的确不能少了这件事。

陆军军官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和青年军官的清廉理想发生冲突。无情的命运、破碎的友情与爱情、发生在历史转折点的人间悲喜剧……可能是材料太齐备了吧,二·二六事件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小说、漫画等艺术作品(说来不怕各位见笑,我也写过与此相关的《浦生邸事件》)。我想各位年轻读者都很熟悉,接下来就不详述了。

二·二六事件发生于昭和十一年二月的一个下雪天,而清张先生将其写入《昭和史发掘》,是在昭和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之间。各位看的时候别忘了,这篇文章并非事件发生时的调查报道。昭和十一年时,这个国家还没有“报道自由”,国民也没有“知悉权”,恕我再唠叨地强调一次,正因如此,这才叫做“发掘”。清张先生就是为了将那个时代的人无从得知的事实公之于世,才写下这篇浩大的现代史报道文学的。

RedPurge——“清共”,各位听过这个词吗?把赤色分子——也就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左派人物——从政府、新闻界、媒体、文坛及艺术机构这类信息和行动可能会对一般民众产生巨大影响的组织中驱逐。这是一个非常忌讳被提及的“运动”,也可说是依附着某种政治方针的字眼。

一九九一年,好莱坞拍摄了一部电影,名为《嫌疑犯》,由罗伯特·德尼罗[罗伯特·德尼罗(RobertDeNiro,1943-)、美国演员、制片人,代表作有《出租车司机》、《美国往事》等]主演。德尼罗在片中扮演一个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半期饱受好莱坞白色恐怖折磨的剧作家。实际上,不知有多少人沦为那个时代美国电影工业白色恐怖下的牺牲品而被迫失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被称为“好莱坞十大名人”的十位电影导演与剧作家,德尼罗饰演的虽是虚构人物,但显然是好莱坞十大名人的翻版。

要说美国在那个时期为何如此畏惧共产主义思想,毋庸赘言,自然是因为共产主义的扩张就等于苏联势力的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总算恢复和平。但这个和平也等于美苏这两大超级强国互相敌视的开始,这就是所谓的“冷战”。如今二〇〇四年,再回头看,觉得美国在那场战争中似乎胜利了,但在当时,这两大超级强国的势力不分伯仲。只要一方抓住机会,就会像玩黑白棋一样,能在一瞬间把世界的势力分布版图由白转黑或从黑翻白。

正因如此,美国才高度戒备,生怕共产主义在国内生根壮大。那就像狮子身上的跳蚤,当时除了愤怒,想必还有强烈的恐惧吧。

原本,民主主义思想的根本应该是即使意见不同也要互相尊重、绝不干涉对方的信念,可人们一旦陷入愤怒和恐惧的情境,就很难按照这种原则行动了。更何况政府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组织,如果在某段特定时间内出现一群人进行有效的煽动,群众自然会像滚雪球一般迅速倒向那一边。

美国的白色恐惧就是这样发生的。当然,这种事不仅限于好莱坞。

总之,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日本战败后,在联合国(美国)的统治下推行民主化。这时美国对日本这个占领国就像在本国一样,严密戒备共产主义思想,不敢有一丝大意,以防给苏联可乘之机。“别想踏入我们的地盘一步!”——这样写简直像在抢地盘,不过实际上这么说的确比较浅显易懂。

美军占领初期,GHQ为了扑灭支配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及信奉这种思想的势力,曾经高举双手欢迎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日本生根。然而“冷战”这个无情的现实局势,很快便迫使他们的方针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像一开始为让指针向左而不断消减右边的所有物,之后又怕它太过左倾而往右扳回来。这就是“放逐”与“清共”。

战前的日本国民没有自由的思想,但是战后不同。军国主义思想已被消减,战犯被处刑问罪,从此全体国民一律平等,可以安心地信奉任何思想。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毫不畏惧地公开发言……

可惜,实际上并非如此。

被美军统治的日本国民,依然受到这项政策的摆布。

即便再怎么讴歌自由思想,一旦放在“被秉持自由思想的国家占领”的现实状态下,还是会发生许多肮脏、不公平、不忍卒睹的事。也许有人会说,反正结果是好的,过去的事忘了又何妨一这样想可就错了,我企盼各位年轻读者都能知道日本步向民主化的进程中的确曾发生过这种事。因为我相信,这对各位的将来必定有所助益。

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不可能让所有的“黑雾”通通消失,重现蓝天。说来可悲,但只要人类继续组成国家与社会,就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不过……不,正因如此,我们绝不能失去观察“黑雾”的眼力及努力抹去迷雾的诚意。

此外,中集的《愤怒男子群像》一章中收录的《卡尔内亚德斯的船板》一文,描述的就是只有在当时那种社会情况下才会产生的动机,可说是该篇作品的核心。如果一并阅读,应该可以加深理解。

说到这里,在“放逐与清共”这部分,一开头就出现洋人名和GHQ、G2、G3、GS之类的简称,各位或许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就补上简单的说明吧。

GHQ是联合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eneralHeadquarters)的简称。正如其名称所示,这是进驻日本、掌管一切占领统治政策的组织。最高司令官是麦克阿瑟,也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元帅(元帅的职阶比将军更高)。很久以前有部电影,片名就叫《麦克阿瑟传》,由大明星格里高利·派克饰演,据说他演得惟妙惟肖呦!

GHQ实行的是“间接统治”,进驻军并非直接对日本国民下达各种指令,而是通过指导日本政府与地方自治体来执行统治。即便如此,仍是从头指导着这个国家的内政。因此GHQ这个组织非常庞大,内部还分为很多部门。

地位最高的是最高司令部。

其下设有“参谋部”和“幕僚部”(又称特别参谋部)

“参谋部”又分为四个部,分别简称为G1、G2、G3、G4,主要机能是:

G1企划、人事、政务

G2谍报、公安、检阅

G3作战、撤退、命令实施

G4预算、物资分配、武装解除

所谓武装解除,指的是解除日本国内的军队武装。

“幕僚部”又分成了更多的部门,GS是其中“民政局”的简称。占领初期,由该部门率先负责推动日本的民主化政策。文中有一段提及“日本人抓住G2与GS之间的矛盾,趁机加以利用”,这是指“搞谍报(间谍活动)的部门和执行民主化政策的部门反目成仇”。而清张先生写出了趁机游走在夹缝间的日本人的故事。

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日本政府居然曾遭到他国政府派来的军队欺压,让外人掌管一切。我们无需体验那一段历史真是幸福,不过不能忽略。

此外,在这个单元,我参考了竹前荣治先生所著的《GHQ的人们》。在此致上最深的谢意。

第一时间更新《大手笔》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不负妻缘

雾矢翊

魂兵之戈

水千丞

残局

唐达天

放学后再推理

东川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