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被陈洪领着走进了精舍,在离龙床约六尺远便跪下了:“臣徐阶叩见圣上。”

跪下后徐阶立时一惊,他看到了海瑞那道奏疏便扔在离自己不远的地上!

嘉靖靠在床头慢慢转望向他,见他已经看见了地上海瑞那道奏疏:“朕又看了一遍那个畜物骂朕的奏本。你也再看一遍。”

徐阶磕了个头:“请皇上恕罪。”

嘉靖:“恕谁的罪?恕海瑞,还是恕你?”

徐阶:“回皇上,请皇上恕臣之罪,臣不忍再看这道奏疏。”

嘉靖:“说得好,是可忍,孰不可忍。”

徐阶碰了个头:“是。”

嘉靖又看见了他摆在身边地上的两本奏疏:“还有什么不忍的东西要呈给朕看吗?”

徐阶抬起了头:“皇上圣明,有两道加急的奏本,今天送来的,正要呈奏圣上。”

嘉靖阴阴地盯着他:“与海瑞有关吧?”

“一本有关,一本无关。”徐阶知道这时任何企图支吾都会更激起皇上的猜测和疑忌,答话时干脆十分明确。

嘉靖:“按你心里想好的,先说那份与海瑞无关的吧。”

“是。”无庸分辩,也不能分辩,徐阶捧起了放在一边地上的奏本,果然上面那本便是与海瑞无关的那道谭纶报上来的奏本,翻开了封面。

嘉靖冷笑了一声:“说纲目就是。”

徐阶:“是。这份奏本是应天巡抚谭纶于七月初七从南京递来的,由内宫尚衣监和应天布政使司督办的淞江棉业作坊第一批棉布织出来了,棉商棉农公忠体国,第一次便上缴国库上等棉布五万匹,中平棉布五万匹,都已装了船,正在运往京师的路上。”

再矜持,嘉靖的脸上立时也浮出了欣慰,一直昏昏的眼睛也掠过了一道光。可那欣慰那喜光也就一瞬间,很快又消失了:“七月初七的奏本这么快就到了京师,上缴一些棉布也值得六百里加急?”

徐阶:“启奏皇上。辽东那边和蒙古俺答停战和议的日期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有了这十万匹棉布,蒙古俺答便会很快撤兵,他们答应上贡天朝的两千匹马也会及时交割。这次和议谈成,不只是今年,往后几年北边的军费都有大幅的裁减。每年国库都可省出一百多万军费充做他用。军国大事,为解圣忧,这样的消息理应尽快奏呈皇上。”

嘉靖:“你们要真这样想,朕也只好相信。该说与海瑞有关的那道奏疏了,说吧。”

徐阶慢慢拿起了底下那道奏本摞到了上边,翻开了封面:“据广东巡抚奏报,海瑞的母亲和妻子是六月二十四到的雷州,准备渡海回海南琼山老家。可海妻正有身孕,在雷州突然提前临产,是难产。官府因海瑞是罪臣,按朝廷的规制不能给她派大夫,海妻在驿站三天,胎儿生不下来,母子都未能保住。”

嘉靖动了一下容,静默在那里。

黄锦这时正在神坛前打扫,听到这个消息,慢慢拈起了三支线香在火烛上点燃了,拜了一拜,插进了香炉。

嘉靖看在眼里,慢慢转望向徐阶:“广东为什么要上这道奏本?”

徐阶:“海瑞大不敬于君父,凡有关他的情状,地方官照例要急奏朝廷。”

嘉靖又默然了。这两道奏本,第一道是报喜,第二道是伤情。这样报上来显然是商量好了,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手段来使他改变主意,要他赦免了海瑞的死罪。徐阶、内阁和南直隶广东竟如此上下默契,人心向背昭然若见。嘉靖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孤立,这使他难受,也使他万难接受。

心里翻腾了好一阵子,嘉靖突然望向了陈洪:“你怎么看?”

陈洪:“回主子。据奴才所知,海瑞是三代单传。五十得子妻儿俱亡,皆因他无父无君,弃国弃家,这是上天对他的报应。”

嘉靖这才慢慢又望向了徐阶:“徐阶,你起来吧。”

“是。”徐阶站起来。

嘉靖对陈洪吩咐道:“赐座。”

“是。”陈洪搬过那只绣墩在嘉靖的床头放下了,徐阶挨着坐了下去。

嘉靖:“黄锦。”

“奴才在。”黄锦跛着脚转过了身。

嘉靖:“将海瑞的名单呈上来。”

黄锦跛着脚走到御案边将海瑞那张勾决名单放到了托盘上,捧起托盘,又拿起了朱笔,走到了床前,将托盘呈给嘉靖,又将朱笔擎了过去。

托盘就摆在嘉靖的被子上,他拿着笔望着那张勾决海瑞的名单。

三个人,徐阶、陈洪和黄锦都不再回避,一齐望着嘉靖手里那支笔。

嘉靖望向了陈洪:“现在什么时辰了?”

陈洪:“回主子,现在午时正了,离处决人犯还有三刻。”

嘉靖:“你刚才说海瑞的妻子死在雷州是上天的报应。既然上天都给了他报应,朕也就听天命吧。”说完,突然朱笔一挥,竟在名单上重重地一勾!

——一道鲜红的勾朱,海瑞被勾决了!

徐阶的脸白了。

陈洪的眼睛一亮。

反而只有黄锦这时依然是那副毫无表情的神态,接过了嘉靖手里的朱笔,又捧起了托盘。

陈洪便去接那托盘。

“这个差使交黄锦去办。”嘉靖喝住了陈洪,“黄锦,还有三刻时辰,你走着去能不能赶到诏狱?”

黄锦:“主子刚才说了,赶得到赶不到一切都是天命。”

“主子……”陈洪接言了。

“闭上你的嘴!”嘉靖又喝住了他,“黄锦,你这就去。不要用轿马,平时怎么走这次就怎么走。”

黄锦:“奴才遵旨。”答着他捧着托盘拿着朱笔先走到御案前,搁好了笔,放下了托盘,才拿起了托盘里那张勾决海瑞的名单,吹了吹,吹干上面的朱迹,又慢慢卷成一筒,捧在手里,跛着脚一颠一颠地向精舍门口走去。

——徐阶终于明白了嘉靖接受了自己一干人的深意。这个境界已经修炼到“浪打空城寂寞回”的人此时眼眶也立时湿了,低下了头。

嘉靖这时目光望向了精舍门外,望向了门外开着的南窗。深深的是那双眼,更深的是那一片望不到底的天空。是帝心难测,还是天心难测?

帝心天心,这时都在黄锦那条被打瘸了的腿上。当值的,不当值的,远远近近不知有多少双眼睛这时都在望着手捧勾朱跛着腿走向禁门的黄锦。

到西苑禁门了。尽管黄锦这时已不在司礼监,宫内二十四衙门也没有当着任何职位,把门的禁军和当值的太监看见他一跛一跛地走来,还是一齐向他行礼。

照例应有四个太监护旨,早已在禁门口候着,见黄锦踏上出禁门的石阶,便有两个趋了过来搀他。

“有旨意。”黄锦停住了步,“我一个人去。”说完也不要他们搀扶,自己一步一瘸登上那石阶。到门槛了,黄锦又用一只手搬起自己那条瘸腿跨了过去,走出了禁门。

四个太监还是跟着他走出了禁门,立刻便有一顶轿子抬了过来。黄锦又停住了:“有旨意,不用轿马,我一个人走着去。你们去一个人乘马先告诉镇抚司,等我的朱批到了再行刑。”

一个太监立刻奔向一匹马翻身骑了上去,先行驰去。

黄锦捧着朱批,一个人跛着脚不紧不慢地走去。

站在禁门的禁军和太监们望着黄锦的背影,一个个都露出了肃穆之色。

处决人犯选在立秋,定在午时三刻,皆与天象有关:秋风已起肃杀,日光依然蒸烁,极阳转阴之际,人命归于天谴,合于当死之义。因此日期时辰分毫都不能差错。当时海瑞在淳安就是利用了错过午时三刻时辰的手段救了齐大柱,平反了他们的冤案。至于京师的刑场,一是刑部公开处决人犯的西市牌楼,一是诏狱秘密处决人犯的大院,更是严格按照这个规制,在行刑的地方都摆着日晷,按钦天监算准的方位,将日晷照秋日太阳升起降落的轨道摆准了位置,等到日光将刻着时辰的石盘正中那根指针的阴影遮住了午时三刻的刻纹上,便即行刑。

诏狱大院的日晷就摆在远离那棵梧桐树的砖地上,从日起到日落,日光都能照着日晷上的指针。这时指针已经遮住了午时一刻的刻纹。

齐大柱还是跪在梧桐树下的香案前,朱七和其他行刑的锦衣卫则都远远地站在不挡太阳的日晷一边,所有的目光都望着日晷,焦急,紧张,又都透着侥幸和希望。

“过了午时一刻了!”一个行刑的锦衣卫站在朱七身后轻声呼道。

朱七的眼依然紧紧地盯着日晷,没有接言。

“是不是皇上赦了海瑞?”另一个行刑的锦衣卫紧接着低声说道。

朱七举了一下那只蒲扇大的手掌,示意他们闭嘴。

一直跪着的齐大柱也慢慢抬起了头,回头望向日晷这边,眼中也闪出了希望。

都静默着,这时梧桐树上部的密叶中秋蝉偏突然鸣了起来,特别响亮,特别刺耳。

朱七的耳朵动了一下,脸色微微一变,目光望向了大门。

其他人跟着也听到了,是从院墙外急速驰来的马蹄声,所有的目光又都紧张地望向了大门。

马蹄声在大门外停住了,紧接着那个奉命提前来传旨的太监满头大汗高昂着头大步走了进来。

朱七、齐大柱和所有行刑锦衣卫的目光都开始露出了绝望,望向那个大步走来的太监。

“有旨意。”那太监走到朱七等人面前,这一声拉得好长。

朱七带头跪了下去。

那太监偏不立刻传旨,过了好一阵子才拿捏着声调:“海瑞已经勾决,午时三刻行刑。”

朱七跪在那里不动了,其他的人都跪在那里愣住了。

仍然跪在香案前的齐大柱将一只手慢慢伸进了衣襟里,他的手握住了一把短剑的剑柄。

“领旨。”朱七跪在那里沉重地吐出了这两个字,两只手掌并着向那太监伸了上去。

那太监:“有旨意,我这里没有旨意。”

这是什么意思?

朱七慢慢抬起了头,望向那太监。

所有跪着的人都抬起了头望向那太监。

那太监又拿捏着声调:“有旨意,勾决海瑞的旨意由黄公公送达。”

太监们久居大内,都有一个共同的德性,没有故事都能编出故事来耸人听闻,今天这出“皇上不杀忠良”的故事偏让这个太监扮上了“刀下留人”的先行官,一路上那匹马被他抽得尾巴都直了,到了这里犹自想着这出戏这一辈子且有的说了,因此进来传旨时一直都在角色之中,一会儿说海瑞被勾决了,一会儿又说没有带来勾朱,为的也就是将来说起的时候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可朱七他们不明白,都被他绕得愣跪在那里,一时脑子转不过弯来。

那太监戏演到这会儿,见七爷他们还跪在面前,人人惊愕,才猛地想起七爷们可是得罪不得的,终于从角色中出来了,向朱七示了个眼色:“七爷。黄公公是午时正领的旨,皇上特意说了叫他走着将勾朱送来。他老人家那条腿你们也知道,估摸着一时片刻且到不了呢,大家伙儿都起来等着吧。”

朱七似乎明白了,却仍然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黄公公午时正领的旨一个人走着来的?”

那太监:“是。我来的时候他老人家刚出的禁门。”

朱七:“黄公公那条腿……真的没有骑马也没有坐轿?”

那太监既要示好又要拿堂:“我说七爷您今儿怎么了?都说了,黄公公是走路来的,当然没有骑马也没有坐轿。且等呢,快请起来吧。”

朱七望向了那座日晷,离午时三刻已经不到一刻了!

“大柱!”朱七完全明白了,倏地站了起来大声唤道。

齐大柱握着剑柄的手立刻松开了,转望向朱七:“师傅。”

朱七:“谢神!”

“是!”齐大柱立刻从衣襟中抽出那把短剑,在左手中指上一割,插回了剑,拿起香案上那片落叶,将涌出的血滴在上面,然后将那片沾了血的落叶伸向香案的火烛上点燃了。

那片血叶在地上燃烧。

齐大柱趴了下去。

朱七也领着其他的锦衣卫走到香案前朝着那棵大树跪下了。

这一出倒是那个传旨太监没有想到的,站在那里看到这般场景更加兴奋起来,这个段子加进来,今后说起便更加有声有色了!

牢里摆了两张木床,一把桌子两把凳子,海瑞和王用汲这时对面坐在桌子旁,身上去了锁链,望着桌子上的一碗肉一碗鱼还有一碗豆腐,两人却都没有去端酒杯。

“太夫人嫂夫人应该已经到广东了吧。”王用汲打破了沉默,端起了酒杯,“愿她们一路平安。”

海瑞这也才端起了酒杯,两人却谁也不看谁,一口都将杯中的酒喝了。

海瑞拿起酒壶先给王用汲倒满了,又给自己的杯中倒满了,放下酒壶双手端起酒杯望向了王用汲:“圣旨一下,你便要去辽东了。我人送不了你,倘真有魂灵,我会一路先送你去。”说完自己一口喝干了酒。

王用汲却没有去端酒杯,怔怔地坐在那里。海瑞见王用汲不说话,也沉默了,和王用汲对面坐着。

正如常言所说,人死如灯灭,这时灯笼里的蜡烛燃得也只剩下不到半寸了,渐渐暗了下去。

王用汲黯然取下了灯笼罩,拿起了桌上另一支蜡烛在残火上点着了,接着将蜡烛的底部在残火上熔了熔接了上去,又罩上了灯笼。

牢房一时间又亮了,王用汲这时已经不敢再看海瑞,目光怔怔地望着重新亮起的火烛:“‘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刚峰兄,你这道疏代圣人立言,虽舍身而成仁,光明长在。”

“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海瑞说这句话时声音竟至哽咽了。

什么叫“皇上不让我死”?听到海瑞这番话王用汲满是惊疑,猛望向他。

海瑞眼睛闭着已然泪流满面。

王用汲十分震惊:“你是说皇上赦免你了?”

海瑞用袍袖擦了泪,睁开了眼望着桌上的烛光:“午时三刻已经过了。”

王用汲的目光也猛地望向了烛光,一时间明白了。一支蜡烛燃完是一个时辰,齐大柱换前一支蜡烛时说了是午时初,现在这支蜡烛已经燃完,便应该是午时末了。

“午时初,午时末……”想到这里王用汲声音都颤抖了,“皇上赦免你了,皇上赦免你了……”这回王用汲的泪刷地流了下来,转身冲到牢门边,抓住铁栏,冲着牢门外的通道大声喊道:“皇上圣明!”

喊声在大牢里回荡,接着脚步声从牢门外的通道那头传来了,有好些人,却走得很慢。

一片灯笼光在牢门外亮了,朱七、齐大柱搀着黄锦出现在门外。

朱七:“开锁!”

跟在他们身后的一群锦衣卫走出那个管牢门的,早已将钥匙拿在手里,很快开了锁,推开了牢门。

黄锦手里还捧着那卷勾朱,跛着脚一个人走进了牢房:“有旨意。”

海瑞和王用汲都跪了下来。

黄锦:“勾决罪官海瑞一名。着黄锦传旨,不许骑马,不许乘坐车轿,午时正步行至诏狱。若午时三刻旨意未能送达,是天命赦免海瑞。海瑞。”

海瑞跪在地上:“罪臣在。”

黄锦:“谢天命吧。”

海瑞不愿抬头:“按《大明律》,臣骂君系大不敬,罪在不赦。海瑞但求一死,以正法典。”

黄锦望着他:“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君要臣生不得不生。谢恩吧。”

海瑞还是不愿谢恩,只是朝着黄锦磕了一个头,依然跪在那里。

黄锦也不再强他:“齐大柱。”

“下属在。”齐大柱激动地应着,走了进来。

黄锦:“将朱批烧了。有旨意,看管好海瑞。”

“是。”齐大柱大声应着,接过那道过时的朱批走到灯笼前点着时手都在颤抖。

黄锦又从衣襟里掏出另外一道旨意转望向王用汲:“王用汲听旨。”

“罪臣在。”王用汲朗声应道。

海瑞这时反而抬起了头,关注地望着黄锦。

黄锦展开了那道旨:“都察院御史王用汲呈奏江南矿业司及德兴开化贪墨一案,朕览之不胜惊骇。着王用汲仍复原职,即赴南京会同应天巡抚谭纶彻查,一应人犯着速逮拿进京,所有赃款尽数抄没入库。死难矿民按官例一体抚恤。钦此。”

“皇上圣明!”这一声倒是海瑞说出来的。

黄锦还没有回,陈洪又被嘉靖支出去了,精舍里就剩下徐阶陪着嘉靖。

“徐阁老。”嘉靖靠在床头,这一声唤得十分伤情。

“臣在。”徐阶深情地连忙答着,站了起来。

嘉靖望着他,目光中全然没有了平时那种深寒,透出的是寻找理解的孤独:“朕御极这么多年,这么多错处,平时你们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敢于奏谏?”

徐阶:“皇上自有皇上的难处,天下无不是的君父,臣等但尽本分去做就是,怎能诿过于君上。”

嘉靖:“那么多委屈,那么多艰难,你们是怎么做过来的?”

徐阶的眼睛又湿了:“一个敬字,一个诚字,但凭这两个字做去。”

嘉靖:“这是大道理,有时候大道理并不管用。像那个海瑞一样,说些实在的心里话吧。”

徐阶已然感觉到嘉靖被海瑞这一次极谏,加上疾病缠身,开始露出了下世的光景前内心的自省,心里一阵悲凉,便不再说“大道理”,恳切地回道:“皇上这样问臣,臣就只好说些不甚恰当的话了。”

嘉靖:“你说。”

徐阶:“国朝以孝治天下,天下便是一家。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间的媳妇,凡事但按着媳妇的职分去做,能忍则忍,该瞒则瞒,尽力顾着两头。实在顾不了,便只好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嘉靖默然良久:“那个海瑞在疏里也说过,‘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他谏的是,朕没有顾好这个家,没有做好这个君父。可现在明白朕已然老了,重病缠身了,再想振作起来也管不好这个家了。徐阶,这几天朕一直在想,退了位,让裕王继位吧。”

“万万不可!”徐阶扑通跪了下去,“正如海瑞疏中所言‘陛下天质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百废俱举,皆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皇上之雄才伟略天下臣工皆慑服之,今贸然禅位,天下震惊,裕王必然举止失措,进退皆难。伏望我皇上善养龙体,然后回宫视朝,举百废而绝百弊,则我大明粲然中兴可望。千秋万世以后传之子孙,则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嘉靖动容了,振作着坐直了身子:“徐阶。”

徐阶:“臣在。”

嘉靖:“李时珍给朕开的药就在那边的柜子里,黄锦不在,你替朕去熬了。”

“是。”

徐阶暗自惊奇自己这一声答得如此神清气爽。

过了重阳,北边的树叶便都黄了。

裕王府院墙内栽了好些大树,西风萧飒,许多树叶都被吹落到院墙之外、王府门前,落了一层扫了一层,不到一会儿又是满地落叶,贵客马上就要到了,不能再扫起灰尘,当值的太监们便只好聚集了人手去捡。人聚如蚁,有些在捡地上的落叶,有些在接空中的落叶,仅这番排场,便可见天家富贵。

“国舅爷他们到了!列队,列队!”当值太监的头大声嚷道。

捡落叶的太监们立刻在王府门前大道两旁排成了两行。

王府接客的亲兵骑着马在前面开道,后面是两辆坐人的马车和一辆载货的马车,跟着亲兵骑队向王府门前辗来。

为了赶在冬日前将十万匹棉布送到辽东与蒙古俺答签订和议,紧赶慢赶,高翰文和李奇押着漕船终于在寒露以后霜降以前赶到了京师。在码头上将棉布就交割了户部,便直奔裕王府。国事家事都要在这里先禀告裕王和王妃。

王府的两道侧门都开了,张居正冯保领着一应职事人等都在前院等着,世子爱热闹,听说舅舅从江南来了,也粘着冯保等在这里,因张居正在旁,心里雀跃却不敢闹腾,被冯保牵着两只眼睁得大大的只望着开着的侧门,浑身零碎地动着,禁不住掐了冯保一把轻声问道:“都听到马蹄声了,舅舅他们怎么还没进来?”

冯保抱起了他,轻声说道:“世子爷,咱们闭上眼数一十下,他们就进来了。”

“一十下没进来,你就学狗叫。”世子忘了情这一声说得便很大。

张居正的目光望过来了:“世子守礼。”

世子就怕他,立刻闭了嘴,脸色也难看了,暗中又狠狠地掐了冯保一把。

冯保三分疼装出十分疼,龇牙咧嘴地装作要把那副面孔转给张居正看,世子立刻松了手。

“到了!国舅爷他们到了!”王府门外传来了惊喜的声音。

张居正率先迎去,冯保抱着世子跟着迎去。

走在前面的是李奇,紧跟着是高翰文,风尘在身,笑容在脸,二人首先向张居正见礼:“见过张大人。”

张居正也笑着:“一路辛苦。”

冯保抱着世子过来了,三人又一齐向世子见礼:“参见世子爷。”

世子见到李奇已顾不了许多,嚷着:“放我下来!”

冯保放下了世子,世子奔向李奇:“舅舅,答应我的东西忘了没有?”

李奇笑得脸上绽花,蹲下来抱起世子:“答应世子爷的东西怎么敢忘,装了十几箱呢。可有一样最好的东西世子爷不能留着,过天须到宫里去敬献给皇爷爷。”

世子:“皇爷爷宫里什么最好的东西没有?你可别随便弄个东西让我送进去,皇爷爷又不喜欢。”

李奇贴在他耳边:“舅舅送给你这样东西皇爷爷宫里一准没有,你敬献上去,皇爷爷一定龙心大喜。”

世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李奇大声地说道:“先把那缸祥瑞抬进来!”

立刻便见左侧门四个人抬着一口好大的鎏金铜缸小心翼翼地抬了进来,再小心迈过门槛时铜缸里的清水还是漾了些出来。

“慢些!慢些!”李奇显着紧张大声招呼着,“轻点放。”

铜缸抬进大院放下了,抬缸的力工立刻退了开去。

世子早就奇心雀跃了,李奇抱着他走近水缸,世子往水缸里看,果然一惊。

——水缸里趴着一只有两尺长一尺还宽的大乌龟!

仔细望去,龟甲显然已被擦拭过了,金黄闪亮,上面显出几个隶书大字,依稀可辨,有些世子认得,有些世子认不得。

“好大!背上还有字!”世子惊喜地嚷道。

高翰文在一边也笑着,告诉世子:“这上面的字可有大学问,世子爷快请张师傅给你讲讲。”

世子望向了张居正。

张居正好像事先就知道有这个东西,先和高翰文会意地交流了一个眼神,接着徐徐走到了铜缸边。

还有资格过去看的便是冯保,也走近了铜缸边。

冯保看见那只龟也觉惊奇,张居正的脸色却立刻兴奋肃穆起来。

那只金甲大龟背上的字显然是许多年前有人镌刻上去的,字随龟长,有方寸大小,仔细辨认,是“汉后元初年戊寅”七个隶书大字!

张居正出神地望着铜缸里的神龟,陷入了沉思。

他不说话,世子都只好等着。这就有些馋煞那些站在院子里的太监宫女和职事人等,不知里面是何物。便都望着张居正,等他说出里面的“大学问”。

这件事谭纶和高翰文已在几天前派急递告诉了张居正。张居正立刻敏锐到一件埋藏在心底多时的谋划有了一个最好的契机,汉文帝无为而治,史称贤君,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常况比文帝以自慰。这时让裕王将这只祥瑞敬献上去,对裕王继位后推行大政将起到未雨绸缪的妙用。

“难得!确是祥瑞。”张居正终于开口了,但深层的意思眼下都不能说,只好转对世子简单说道,“这只神龟是汉文帝在位时放生的。汉文帝是贤君,皇爷爷也是贤君,世子将这个祥瑞献上去皇爷爷一定欢喜。”

世子:“师傅,那这只龟有多大了?”

张居正:“看龟甲上的字就知道。后元是汉文帝七年立的年号,戊寅是后元初年。这只龟距今……”张居正略想了想,接着说道,“已经有一千七百三十年了!”

“活这么长了!”世子惊叹道。

“亏得国舅爷高老爷你们。”冯保跟着叹道,“哪儿得来的?”

李奇:“天降的祥瑞,早不出来晚不出来,就我们动身前十天有人从太湖里网到了它,不敢私留,送到了巡抚衙门,谭纶谭大人知我们进京,说好了献给世子爷,让世子爷再敬献给皇上。”

如何让皇爷爷欢喜,这是从一小就天天灌输的教程,世子当即嚷道:“我立刻给皇爷爷送去!”

张居正:“还得给王爷和娘娘看呢。”说到这里转对李奇和高翰文芸娘夫妇说道:“早就在里面等了。墨卿随我去见王爷,冯公公陪着国舅和高夫人去见娘娘吧。”

张居正在前,冯保侧着身子引着,李奇依然抱着世子和高翰文跟在后面向内院走去。

四个力工立刻抬起那只铜缸往后院送去,好些太监宫女一窝蜂拥到了铜缸边挤着去看那只金龟。

接着府门外又有好些人扛着抬着好些小笼大箱送进来了。

“亏得你。”裕王毫不掩饰赏识和感激的神情,望着刚坐下又要站起的高翰文,“坐下,先喝茶。”

高翰文刚欠起的身子又坐下了,端起了茶碗,却没有喝,注目望着裕王。

裕王感慨地说道:“这么短时间给朝廷弄来了十万匹棉布,辽东这次和议谈成,化干戈为玉帛,能使多少生灵免受涂炭。”

裕王的激赏并没使高翰文兴奋,反而忧郁地望向张居正。

张居正:“天下事从来两难。干戈一息,北边的生灵自然免受了涂炭,可玉帛却是江南百姓的身家换来的。”

裕王一怔:“这话怎么讲?”

张居正叹了一声:“‘剜却心头肉,医得眼前疮’!墨卿,你把那边的事给王爷详细禀告吧。”

高翰文把棉布的产出情况大致地向裕王说了一遍。当裕王了解到棉布收入六成归田主和棉商,三成归朝廷,才一成给百姓的分配方案时,一下站了起来。

张居正与高翰文都看着裕王。

“什么六、三、一!”裕王突然生气了,“这样做和严嵩严世蕃他们当年在浙江改稻为桑有什么两样!张师傅,这就给我把徐阁老叫来。”

“王爷!”高翰文立刻急了,“这件事与徐阁老无关。王爷就是把徐阁老叫来,他无非也就去封信将家里人训斥一顿。徐家撂了挑子不干了,淞江一带的棉纺业就再也没人敢干,朝廷要想凭靠扩种棉田充实国库的大计立刻便会付之东流。”

裕王:“兼并小民的土地,田主还不要给朝廷纳税,棉布产得再多也归不了国库,反而苦了百姓,这样的大计不施也罢!高翰文,你是科甲出身,不要学沈一石!”

裕王嫉恶豪强兼并敛财,反对眼下淞江一带以徐家为主的豪绅提出的“六、三、一”的分财方案,这原在张居正高翰文的意料之中,但他的最后一句话使高翰文既感动也委屈。想到国家,也关心替国家做事的人,这便是裕王和当今皇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可裕王将自己比做沈一石,分明已有了猜恶之嫌,这可是高翰文不得不辩白之处。

高翰文:“王爷圣明。当年朝廷在浙江改稻为桑,‘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就是我提出的,本意就为了兼顾朝廷也兼顾了百姓。正因为严党和织造局利用沈一石一半想着宫里,一半想着自己,一分也不想朝廷,半分也不想百姓,误国害民,才使当时那个方略功败垂成。严党败了,杨公公疯了,沈一石一把火烧死了自己,这都是我亲历亲见的。我现在已经是个庶人,一杯酒,一卷书,一张琴便可度日。出而经商,就为了要亲自试一试,我那个兼顾朝廷也兼顾百姓的方略是否切实可行。王爷指责的对,我高翰文是在学沈一石,学的就是前车之鉴。”

高翰文突然如此慷慨激昂,说出这番振聋发聩的话,这倒是裕王没有想到的,一时竟愣在那里。

张居正立刻接言了:“有件事本不想告诉王爷,跟蒙古俺答议和的十万匹棉布这么快能够凑齐,有一半就是墨卿他们夫妇从自己家拿出来的,王爷,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墨卿早已经革了职,一介布衣,大可不必为朝廷这样做。”

裕王这才明白了,慢慢又转望向高翰文,满眼歉疚:“我错怪你了。可你也确实大可不必这样做。百万亩棉田,归本付息,纯利便有二十万匹,徐家和那些官绅为什么只愿意出五万匹?谭纶这个应天巡抚是怎么当的,就没有法子管管他们?”

“难也就难在这里。”张居正接道,“官绅家田地免税是祖制。他们的田里种稻麦也好种棉花也好,这一关就已经无税可收了。织成棉布,自己也不贩运,等着棉商到家里去收购,官府也就只能在厘卡上收到棉商的商税,十成抽一,二十万匹棉布朝廷也就只能收到两万匹的税赋。要不是应天巡抚衙门出面,又是李娘娘的弟弟兼着收税的差使,在淞江的棉产地一边购买一边就地收税,这一次连五万匹也收不到。王爷对‘六、三、一’的分成方略不满,殊不知能给朝廷争到三成,牵涉到徐阁老家里,还有那么多官绅,谭纶也已经是扯下面子在干了。”

说到祖制,说到徐阶,裕王的眼中立刻没了神:“那就拿他们没办法了?”

张居正:“有办法,可眼下还做不到。”

裕王:“什么办法?”

“改制!”张居正这两个字虽压低了声调却依然像一声闷雷。

裕王一惊,目光立刻望向了门外:“慎言。”

张居正:“我知道。王爷,有些话不是眼下当说的,可藩王不纳税,官绅也不纳税,朝廷的赋税全压在平民百姓身上,百姓不堪重负,就只能将田土卖给藩王或者官绅,如此兼并下去,总有一天国库一空如洗,百姓也一贫如洗!再不改制,便要改朝换代了!”

裕王:“慎言!慎言!张居正,现在不是说这些话的时候。”

张居正压低了声音,却仍然坚持说道:“有些话现在必须要说了。王爷,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谋一时有时候就为了谋万世。听李太医说,皇上的病已经沉疴难起,天崩地裂也就几个月的事。王爷,您当下必须要有所谋划了。”

裕王神情立刻肃穆起来:“眼下该做的就是叫李时珍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治好皇上的病!身为儿臣,我不能谋划任何觊觎接位的事。张师傅,你们都不能有这样的想法。”

张居正的神情也肃穆起来,比裕王更加肃穆:“王爷,和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比,和大明朝的天下苍生比,孰与轻重!”

裕王慢慢望向了他:“你到底要说什么?”

张居正:“比方说跟蒙古俺答的和议,他们身处荒漠要的就是我大明的棉布。今年的和议靠着高翰文他们送来的十万匹棉布总算谈成了。可明年的十万匹棉布在哪里?后年的,再后年的在哪里?明年没有,战事又起;年年没有,战事便永无宁日。我刚才说的改制还需假以时日,可江南棉田赋税的改制已刻不容缓。王爷,这能够不谋划吗?”

裕王听进去了,可也更黯然了:“可现在也不能跟皇上说。我更不能寄望于早日接位来推行这些方略。”

张居正:“臣没有叫王爷有这些想法,臣只提醒王爷为推行这些方略做好准备。”

裕王:“什么准备?怎么准备?”

张居正:“臣只说一件。王爷眼下可做的,就是力劝皇上留住一个人的性命,将来到江南改制,非此人不可。”

裕王也是心里明白的人,立刻想到了:“你是说海瑞?”

张居正:“王爷圣明。将来要在淞江一带继续扩种棉田,让那些官绅大户一体纳税,最要紧的一条便是要官绅将兼并的田土退还百姓。以一人敌万人,大明朝只有一个海瑞!”

谋国之深如此,裕王终于体会了张居正的苦心,可立刻又起了疑惑:“秋决皇上不是已经赦免了海瑞吗?”

“王爷。”张居正一定要让他明白,“皇上现在是病人,而且病症多因丹药而起,喜怒无常,雨露雷霆往往在一瞬之间。今日皇上可以不杀海瑞,明日皇上就可能突然杀了海瑞。王爷必须要让皇上明白,留下海瑞,就是为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留下了国之利器。”

裕王更在深想了,望向张居正:“你刚才说将来到江南去改制非海瑞不可,可改制第一个伤及的便是徐阁老一家。徐阁老为救海瑞也是费尽了苦心,真让海瑞去了,如何面对阁老?”

张居正:“王爷想得深。江南改制既然势在必行,伤及徐家便在所难免。徐阁老有大功劳于社稷,有大德望于朝野,任何人去要么是无法推行新政,要么是置阁老于绝境。只有海瑞去了,才能既推行新政,又能妥善关顾阁老。王爷,为了徐阁老,也必须保住海瑞!”

裕王终于心血潮涌了:“替我拟一个奏本,我明天就去见父皇。受呵斥,被罢黜,我也认了。”

张居正和高翰文交流了一个眼神,接着转对裕王说道:“臣等已经替王爷做了准备,王爷此去绝不会引起皇上不快。墨卿,将你们带来的那个东西禀告王爷吧。”

裕王望向了高翰文。

高翰文:“也是天意。就在我们动身来京师前,有人在太湖捞上来一只汉文帝时期放生的神龟,甲背上还刻着汉文帝的年号。我们这次给王爷带来了。王爷明天只要以敬献祥瑞的名义,带上世子去见皇上,一切事情便都好陈奏。”

“真有这样的东西?”裕王听到这里不胜惊疑,“那该有多少年了?弄虚作假装神弄鬼的东西我可绝不会呈献给皇上。”

高翰文答道:“千真万确!这只神龟是汉文帝后元初年放生的,距今已一千七百三十年。现就供在王爷府寝宫的后院,王爷可以亲自去验看。”

“带我去看!”

裕王立刻向书房门口走去,眼里仍是半信半疑的神情。

第一时间更新《大明王朝1566》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寄居蟹

羲和清零

最后的魔王

匹萨娘子

吾家娇妻

抹茶曲奇

展望塔上的杀人

岛田庄司

父凭崽贵

鬼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