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 第三章
好了,各位读者,熟悉推理小说的你们想必很清楚,故事绝不可能就此结束。没错,正是这样。事实上,我颇费周章描述的这些不过是故事的引子罢了。作者希望让各位欣赏的乃是自此之后的发展经过,亦即蕗屋这般天衣无缝的计划是如何被识破的。
负责此案件的预审法官是著名的笠森法官。他不仅以断案如神闻名,还因其不寻常的兴趣广为人知。笠森是位业余心理学家,对于用一般的侦查方式无法判断的案子,他最后总会靠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一一破解,而且屡屡奏效。他的资历尚浅,年纪也不大,虽具备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却只能委身于地方法院担任预审法官实在有点可惜。最初,无论是谁都认为这次老寡妇被杀案交到笠森法官的手中很快就会有结论。就连笠森本人也这么认为。原本他打算像往常一样在上预审法庭时便将案件厘清,等到上公开法庭时,即能毫不费事地迅速结案。
但是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他逐渐认识到解决这起案件难度还不小。警方一口咬定斋藤勇有罪,而笠森法官也不得不承认警方的推论有其合理之处。笠森对于曾出入老寡妇家的人,无论是她的债务人或是房客、熟人,都进行了询问,可惜并未发现任何可疑的人。蕗屋清一郎当然也不例外。既然没有其他嫌疑犯,那么判断最具嫌疑的斋藤勇是犯人实在合情合理。不仅如此,对斋藤最不利的是他与生俱来的懦弱个性,站在法庭上时,他因恐惧而无法理智冷静地回答问题;没被问话却主动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证言,原本记得一清二楚的事反而忘得干干净净,种种非正常的举止更增添其嫌疑性。或许这也不能怪他,若不是偷走老寡妇巨款这项事实,聪明的斋藤再怎么怯弱,也不至于像个傻子一样胡乱答话。他的立场着实令人同情。然而,是否应该就此断定斋藤是凶手?连笠森法官也没有自信,他最多认为斋藤有嫌疑,且嫌犯本人亦没有认罪,然而,也没有其他证据证明他是无辜的。
就这样,事情经过了一个月,预审却迟迟无法终结,笠森法官也着急了起来。就在此时,老寡妇惨死事件的辖区警察署长向他报告了一个小情况。事件当天,一个装有五千两百多圆的皮夹在离老寡妇住宅不远的一个住宅区里被拾得,拾获者是嫌犯斋藤的好朋友,名叫蕗屋清一郎。由于负责人的疏漏,以致直到今天才报告这件事。丢失如此一笔巨款一个多月,主人仍迟迟未报案,署长怀疑这两者是否有关联性,慎重起见,他向法官禀告。
原本已无计可施的笠森法官接获这个报告后,顿觉案子仿佛出现了一道曙光,立刻着手进行传唤蕗屋清一郎的手续。但即使法官兴致勃勃,对蕗屋的询问却未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当笠森法官询问他在接受事件相关调查时,为何当时没交代拾得巨款的事情,他回答,根本没料到这跟杀人事件有任何相关。他的回答听来合理,老寡妇的钱确实在斋藤的腹带里被找到了,此外的金钱,特别是遗失在路边的钱,又有谁会想到这是老寡妇遗产的一部分?
但是,这只是偶然的吗?事发当日,就在距离命案现场不远处,更何况还是嫌疑犯的好友(根据斋藤的说辞,蕗屋也知道现金的藏匿处)捡到这笔巨款,这真的仅是偶然吗?法官苦苦思索,试图从中找到关联性。可惜,老寡妇生前完全没有记录钞票号码的习惯,否则法官就无须如此费尽心血了。若她生前这么做,这笔可疑的现金是否与事件有关立即就能一目了然了。
“不管多么细小的线索,只要能抓住一条确切的就好了……”焦急的法官必须拼尽全力才能集中注意力好好思考。至于命案现场,已经进行过无数次勘查,老寡妇的亲戚那边也做了充分的调查,但就是没有任何斩获。就这样,徒劳无功的半个多月一晃眼又过去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笠森法官假设,唯一的可能是蕗屋窃取老寡妇存款的二分之一,其余放回原处,偷走现金后,他随即放入皮夹把其当成遗失物处理。但是,这么荒唐的事真有可能发生吗?针对这只皮夹,警方已进行充分的调查,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蕗屋亦冷静地表明,他当日的确从老寡妇住宅前经过,若他真是凶手,应该不至于敢做出如此大胆的证言。更重要的是,作案凶器目前仍然下落不明。搜索蕗屋的住处时,并未查获相关证物,但在斋藤住处也没找到凶器,究竟谁才最有嫌疑?
直到目前为止,完全没有找到任何足以称为确证的证据。如果和警方看法相同,斋藤确实十分可疑;但是若怀疑起蕗屋的话,似乎也大有问题。总之,目前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一个半月所有的搜查结果只能表明,这两人各有其可疑之处,其他人根本不具任何嫌疑。无计可施的笠森法官认为,终于到了使出最后一招的时刻。他决心要对这两名嫌犯施行屡屡奏效的心理测验。
第一时间更新《D坂杀人事件》最新章节。